
會喘、流汗才有效! 研究:固定運動有助逆轉「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已有不少研究指出,固定的運動習慣可以減少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不過對於帶有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群而言,是否有一樣的保護作用,學界尚未有一致定論。最近醫學期刊終於證實,中高強度運動有助於抵消糖尿病的遺傳風險。
已有不少研究指出,固定的運動習慣可以減少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不過對於帶有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群而言,是否有一樣的保護作用,學界尚未有一致定論。最近醫學期刊終於證實,中高強度運動有助於抵消糖尿病的遺傳風險。
未加工食品比較健康?一項關於「紅肉」的統合研究指出,無論是否為加工肉品,每天多吃50-100克的紅肉,就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紅肉攝取過量被認為是造成心臟病的風險因子之一,特別是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熱狗、組合肉與心血管疾病有顯著相關。
常聽到加班會導致「爆肝」的說法,但實際上加班、輪班或夜班等影響晝夜節律的工作方式,比起爆肝恐怕更加「燒腦」!近期刊載於《PLOS ONE》的研究指出,上晚班、大夜班者或需要輪班的勞工,比起上日班者更可能出現「認知障礙」風險。
高血脂是無症狀的心血管隱形殺手,根據統計111年十大死因前7名即有4項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有關。國內20歲以上人口1,940萬人中約25.6%有高血脂,換算下來影響500萬人,每4人就有1人可能是高血脂患者。
不少人一生從未量過血壓,一量之下竟發現血壓數值不僅超標,甚至罹患有著「心臟癌症」的心臟衰竭。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亞東醫院吳彥雯醫師解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該族群在生活中並未特別留意健康問題;二是特定的心臟衰竭病例相對難以發現,尤其對於「射出分率」數值正常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心臟」是少數不易受到「癌細胞」影響的器官之一;不過若罹患有「心臟癌症」之稱的心臟衰竭,卻可能比癌症更為致命。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受訪表示,心衰竭又稱「疲球心」,形容心臟如漏氣氣球,因心肌變長、變薄,心臟擴大無力而逐步停止跳動。
只要養成每週「步行」的習慣,就有機會抵消久坐不運動所帶來的健康問題?權威期刊《JAMA Network》近期刊登一則研究證實,在1週內若有3天以上,能夠保持步行8000步的習慣,有助於降低全因死亡風險與心血管死亡風險。
國人糖尿病人口逐漸增加、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疾病的管控與預防可謂刻不容緩。新店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不僅需定期追蹤血糖,「ABC」的達標率:糖化血色素(A1C)低於7%、血壓(Blood Pressure)低於130/80mmHg,以及膽固醇(Cholesterol,LDL)低於100mg,3項數值同等重要。
高齡80歲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傳出因「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正在接受配戴「連續正壓呼吸器」(CPAP)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中樞型與混合型,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是睡眠呼吸障礙最常見的一種,也是老年患者最常發生的睡眠呼吸中止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