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將在今夏爆發? 1族群死亡風險高97倍!專家共同呼籲:盡速接種第二劑JN.1疫苗
全年齡接種JN.1新冠疫苗可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65歲以上長者風險更高達年輕人97倍。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吳至行、黃振國醫師與疾管署莊人祥、楊靖慧呼籲,高風險族群應超前部署、儘速接種第二劑疫苗,避免新一波疫情造成重症與死亡。截至6月底,全台約有80萬人符合接種資格。研究顯示,接種JN.1疫苗對預防重症有效率達81%、預防死亡86%,對於更新變異株仍具保護力。
全年齡接種JN.1新冠疫苗可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65歲以上長者風險更高達年輕人97倍。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吳至行、黃振國醫師與疾管署莊人祥、楊靖慧呼籲,高風險族群應超前部署、儘速接種第二劑疫苗,避免新一波疫情造成重症與死亡。截至6月底,全台約有80萬人符合接種資格。研究顯示,接種JN.1疫苗對預防重症有效率達81%、預防死亡86%,對於更新變異株仍具保護力。
幾乎只在週末運動也能降低死亡風險!根據《JAHA》與《JAMA》研究,「週末戰士」每週集中運動1-2天,只要中高強度運動達150分鐘,對全因、心血管與癌症死亡風險的降低效果與規律運動族群相當。週末戰士全因死亡風險降32%、心血管降31%、癌症降21%。國健署建議可將運動時間化整為零,每天累積30分鐘,並涵蓋心肺、肌力、柔軟度與身體組成訓練,落實有效運動習慣。
春季極端溫差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與猝死。國泰綜合醫院郭志東醫師指出,冷暖氣團交替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恐導致心肌梗塞或腦梗塞。一名37歲男子因劇烈溫差突發心梗,從胸悶惡化至昏厥,經電擊急救才獲救。心血管病不只影響長者,年輕人若有病史亦具高風險。胸悶、喘、冒冷汗、雙腳水腫等徵兆應速就醫。避免擅自停藥,掌握溫差變化,遵醫囑是預防關鍵。
免疫力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均衡飲食可維持細胞活力,降低慢性發炎與癌症風險。營養師李芷寧建議,適量攝取抗氧化食物、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並避免高糖、高鹽加工食品,以確保免疫穩定。此外,免疫力隨年齡下降,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凍存能在免疫巔峰時儲備健康細胞,為未來提供更強的抗病力。透過飲食、運動與免疫科技三管齊下,可建立完整健康儲備,降低疾病風險,為未來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流感高峰期來襲,專家提醒新冠疫苗接種同樣重要。研究顯示14%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重症與死亡率倍增。疾管署資料指出,97.9%新冠重症死亡者未接種最新JN.1疫苗,顯示疫苗保護力不可忽視。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過重者,應提高警覺。新冠病毒不僅影響肺部,更可能損害心血管與認知功能,長新冠風險高於流感。專家強調,新冠疫苗安全性已提升,不良事件通報率逐年下降,建議民眾儘早施打以降低感染風險。
流感疫苗能降低孕婦與嬰兒感染風險,哺乳期媽媽接種後亦能透過母乳提供防護。台中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吳兆昀醫師表示,備孕與進行試管療程女性應提早接種,以免影響受孕機率。高風險族群如孕婦、哺乳期媽媽、嬰幼兒(滿6個月)、慢性病患者、高齡長者等,應及早施打。然而,對疫苗成分嚴重過敏者、發燒或感染中者、曾有嚴重不良反應者及未滿6個月嬰兒應與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種。接種時機應選擇流感季前或疫情上升期,以確保最佳保護力。
慢性病成為國人健康隱憂,約20%國人同時罹患兩項慢性病。國衛院攜手知名藥廠,結合AI與大數據,推動健康預測與慢病防治,包括智慧風險預測系統及全人照護模式。響應「888計畫」,計畫目標在8年內提升三高病患照護與控制率。此外,失智症防治被列為重點,因糖尿病及肥胖患者罹病風險顯著增高,雙方合作將聚焦高風險因子控管與全人照護計畫,助力減輕醫療負擔與社會成本。
HIV感染者透過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毒量,曾有調查顯示,高達6成的HIV感染者有失眠困擾,且因體重增加、失眠、頭痛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心理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洪冬哲醫師建議,可從調整生活習慣及心理諮商著手,必要時換藥改善症狀,並調整服藥時間以減少副作用。
常常「耳鳴」卻找不到病因?耳鳴一般是外界無聲響發生時,個體聽到尖銳、轟鳴或是與心跳同步的脈動聲。根據統計台灣每五人有一個人曾有耳鳴問題 ,成年人耳鳴的盛行率高達15-20%,是最常見的耳鼻喉科就醫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