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大腸癌人口將暴增? 專家曝「1原因」讓民眾輕忽:診斷出來已第四期了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3年,不少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事實上,以長居全台十大癌症的「大腸直腸癌」而言,即使確診晚期癌症,以手術治療皆能有很高的治癒率;使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也可達約3年以上。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3年,不少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事實上,以長居全台十大癌症的「大腸直腸癌」而言,即使確診晚期癌症,以手術治療皆能有很高的治癒率;使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也可達約3年以上。
你曾得過痔瘡嗎?體驗過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痛苦嗎?衛福部食藥署與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藍苑慈醫師指出,痔瘡是位於肛門周圍皮下及黏膜下的血管組織,因為長期不當用力排便、老化等因素,導致血管充血擴張或結締組織鬆弛,引起出血、腫塊、脫垂、搔癢等症狀。現代人久坐沒運動,三餐外食少蔬果,排便不順再加上如廁時手機滑不停,導致許多人「少年得痔」,但又因害羞而不敢就醫。
化療是主要抗癌利器,但卻也是讓不少癌友停止治療的主因,掉髮、噁心、嘔吐、極度疲倦等副作用,擊垮了求生意志,據統計每年新增1萬4000名乳癌患者,其中一半需要化療,醫師提醒,多與醫師溝通,透過其他藥物緩解不適,不要輕言放棄。
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40年奪冠,罹癌的年齡逐年下降,平常需透過飲食保養身體,用飲食照顧好自己是最直接的方式。程涵宇營養師表示,可以多攝取具防癌效果的食物,可輕鬆找回健康自癒力,避免癌症找上門。程涵宇營養師進一步列舉12種「防癌食物清單」如下。
「我想不會有多少醫學院學生,從讀書時就立志成為一個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醫院裡最臭的兩種刀都是我們在開的,基本上就是修水管跟通水肥的概念!」談起成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歷程,盧延榕醫師不改爽朗幽默。臺大畢業卻選擇到榮總擔任住院醫師,在醫學界圈子畢竟相對稀少。他笑説自己有點叛逆,心中自始不改想走外科的初衷,要以雙手直接為病人解決問題。而大腸直腸外科的手術和檢查,正是他一展才華,造福病人的舞台。
「大腸癌」連年高居臺灣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每年約有17,000例新發生個案,如何透過有效篩檢,提早發現大腸瘜肉與癌前病變,對大腸癌防治影響重大,而影響篩檢品質的關鍵,正是醫師施作大腸鏡時的「腺瘤偵測率」。研究指出腺瘤偵測率每提升1%,可降低篩檢後大腸癌風險3%,死亡率更可降低5%。
年輕男女如果發現排便習慣異常,出現腹瀉、血便、發燒、體重減輕時就應趕快就醫,除了可能是大腸激躁症之外,也要當心是「潰瘍性結腸炎」的慢性發炎。一名女性20歲起開始嚴重腹瀉乃至一天多次血便,住院一個多月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因一吃東西就會腹瀉,她只能坐在馬桶上用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大腸直腸癌在男、女性的發生比例相對接近,但是造成大腸癌的原因,是否男女有所不同?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與哈佛大學團隊最近在《BMJ》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前瞻性研究 ,發現平常吃最多「超加工食品」的男性,大腸直腸癌風險高出29%。他們最常吃的加工食物包括香腸、培根、火腿等即食產品。另外,含糖飲料、調味牛奶、果汁飲料也與大腸直腸癌風險有正相關。
《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有關,並點名「肥胖」是後天引起致癌的重要因素。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統計顯示肥胖與各種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大腸癌高度相關,顯示肥胖族群的確比較可能發生癌症。
國際權威期刊《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因子有關,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抽菸、飲酒、肥胖(BMI過高),這些因素造成全球一年癌症死亡接近460萬例。醫師提醒,蔬菜水果攝取不足、飲食西化,都可能是致癌的潛在因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科學統計明顯發現,多吃蔬菜水果的村莊、部落族群的癌症發生機率較小。要預防身體發生癌症,每日攝取「5份以上」的蔬菜水果是關鍵。
國內BA.5疫情逐漸升溫,疫情指揮中心表示8月底疫情中,有約6成確診者感染BA.4或BA.5,顯示疫情已逐步發展至下一階段。近日適逢中秋連假,究竟能否回鄉與家人團聚?和親友烤肉慶祝又該注意哪些事項,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指出,中秋烤肉應謹記「3個可以、4個不可以」,以避免確診風險。
大腸癌已位居「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數年。隨著近年國人飲食西化、手搖飲料盛行,習慣大魚大肉、高糖高油飲食,一不小心就可能深陷罹癌風險。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大腸癌為「台灣癌症之王」,其中根據各縣市位置不同,罹癌人數也亦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