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也會得「大腸癌」? 家族出現「2疾病」風險高! 醫:30-40歲要多做「這檢查」
余天之女余苑綺日前傳出罹患大腸直腸癌去世,消息一出引發各界不捨。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佘冠旻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大腸癌遺傳比例約占整體致病原因2成左右,大抵上仍與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不過,若家族成員有相關突變基因,確實可能造成腸癌發生時間提前。
余天之女余苑綺日前傳出罹患大腸直腸癌去世,消息一出引發各界不捨。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佘冠旻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大腸癌遺傳比例約占整體致病原因2成左右,大抵上仍與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不過,若家族成員有相關突變基因,確實可能造成腸癌發生時間提前。
余天之女余苑綺因腸癌復發逝世,享年39歲,引發國人關注腸癌年輕化及癌症篩檢議題。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大腸直腸癌雖有年輕化現象,但40歲以下「極年輕」發生大腸癌,常有強烈家族性風險,其疾病發生機制也與50歲以上常見的「散發性」大腸癌並不相同。
余天之女余苑綺於昨日(21日)不敵直腸癌逝世。事實上,大腸直腸癌長年為「十大癌症」排名之首,每年有超過1萬人以上罹癌、過半數者因罹癌死亡。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大腸癌早期無特定症狀,最可靠辦法仍是透過「大腸癌篩檢」揪出及早癌細胞並加以治療。大腸癌早期並無特定徵兆可循,出現哪些症狀應就醫?根據國健署資料,臨床統計大腸癌患者較常發生的症狀為血便、大便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另外,若大便變細變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腹部觸摸到腫塊等等,可尋求專科醫師檢查。
余天女兒余苑綺傳出腸癌病逝享年39歲。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直腸癌一年新發生17,302例,長期為十大癌症發生首位。腸癌的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年齡(大於50歲)、家族史甚至飲食習慣等。簡鈺樺營養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許多研究都在探討飲食因子對腸癌的影響,也都相當有證據力,因此日常飲食養成良好習慣也能降低相對風險,若有長期飲食不當如嗜吃超加工食品、高精製糖食品、飽和脂肪攝取過量或纖維過少等,皆可能影響腸壁健康,增加腸道瘜肉及癌變風險。
8月8日為一年一度的父親節,除了與家人團聚表達感謝外,關心爸爸的健康更為重要。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建議,顧好爸爸的身體健康可從「心肺」、「肝膽腸胃」、「泌尿」、「功能醫學」4大面向檢視起。
子宮內膜是子宮腔的內層組織,也是女性懷孕時受精卵胚胎著床之處。當子宮內膜異常增生變厚,發生癌細胞病變而產生腫瘤、硬塊即是子宮內膜癌。早期的子宮內膜癌限於子宮腔內,隨著腫瘤進展可能侵犯至肌肉層、子宮頸、卵巢、輸卵管及周圍的淋巴腺,蔓延到子宮以外甚至遠處轉移。
壓力對身體的影響有多深遠?顏佐樺醫師表示,雖然未有證據顯示壓力會直接引發癌症,但已有多篇研究發現,壓力可能是引起癌症的危險因子,亦會增加癌細胞生長轉移的風險。動物實驗證實,壓力荷爾蒙與乳癌確實有相對應的關聯;此前一長期追蹤15-30年的研究指出,工作壓力較大的男性較易罹患肺癌、大腸癌、胃癌。而壓力甚至也會影響癌症治療和復原進展。
多吃富含高纖維的食物,能為身體帶來何種益處?攝取足夠的纖維質,可保持腸道環境健康,避免肥胖與並顯著降低各疾病發作的風險。先前的研究即指出,多吃纖維對降低心血管疾病有益,且能預防糖尿病、癌症,而《Nutritional Neuroscience》刊載的最新研究表明,成年人攝取足量纖維質,可降低老年後的施智風險。
每當壓力臨身,一天要跑上好幾次廁所,是否得了「腸躁症」?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醫師說明,腸躁症目前診斷標準依據Rome IV 條例,當症狀持續半年,且近三個月反覆性腹痛並加上(1)腹痛時想大便及便後症狀改善、(2)糞便形狀改變、(3)排便頻率改變,三項之中兩項才會診斷為腸躁症。
大腸直腸癌持續為國人十大癌症首位,每年確診人數高達約1.7萬人,如果確診為大腸癌務必接受完整治療,避免腫瘤「原地復發」。一名57歲金門女性,發現第三期大腸癌之後雖有手術,卻因為擔心疫情而未繼續接受化療,僅9個月後腫瘤復發,從會陰、肛門處滲出大量血膿、分泌物,每天必須換2-3次尿布,最後回到門診時已惡化為第4期轉移性大腸癌。
身體發出哪些警訊,可能與「貧血」有關?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徐聖侖醫師表示,臨床上貧血最主要的症狀以頭暈為主。由於缺乏血紅素,也可能引起疲倦、精神不濟。在部份鐵質缺乏的族群身上,還可能見到嗜食冰塊的異食癖現象。貧血原因、種類及病理變化多,不一定每個人症狀皆相同。
健康飲食風氣盛行,植物性飲食、純素飲食逐漸為大眾所接受。過去曾有研究證明,純素飲食與降低總體癌症風險有關。不過,素食對特定部位的癌症影響尚有待探索。《BMC Medicine》的最新研究宣稱,與一般的肉食者相比,吃素確實可能降低「3種癌症」的發生風險;而吃肉是否將增加罹癌機率,仍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