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來就瘋狂生病? 營養師建議:吃齊「4種營養素」練好第二個免疫系統
最近新冠疫情再起,醫療院所又開始人滿為患。覺得自己總在生病、抵抗力一年不如一年嗎?很有可能是你的「腸道環境」出狀況了!腸道黏膜是阻擋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當等因素,腸道黏膜可能會發炎受損,讓病菌有機可乘,慢性發炎甚至可能導致腸道癌變!
最近新冠疫情再起,醫療院所又開始人滿為患。覺得自己總在生病、抵抗力一年不如一年嗎?很有可能是你的「腸道環境」出狀況了!腸道黏膜是阻擋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當等因素,腸道黏膜可能會發炎受損,讓病菌有機可乘,慢性發炎甚至可能導致腸道癌變!
衛福部近日公布2023(民國112年)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相較於2021-2022年受新冠影響,共計增加24,266人死亡;2022至2023年間則減少2,863人(-1.4%),推測與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染疫人口降低有關。死亡率則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較去年下降1.5%。
年假即將到來,可預期的返鄉潮、出遊潮,以及公共場合聚餐等團圓活動,都恐增加新冠感染的潛在風險,在流行性呼吸道疾病依舊盛行之際,民眾擔憂隨時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因此,衛生福利部於新年假期前夕,引進約超過16.5萬劑的Nuvaxovid XBB1.5疫苗,鼓勵民眾前往施打疫苗以提升身體防護力。
年關將至,面對暴增的人流與車潮,除了主動採取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相關疫苗的接種對於脆弱族群亦至關重要!衛福部疾管署近期發布新聞稿指出,為因應新冠、流感與其他病菌造成嚴重的社區傳染,民眾應積極施打疫苗,獲得最即時的保護力。
近期新冠、流感、腺病毒等感染源輪番肆虐全台,「百毒齊發」的狀況下不僅可能導致交叉感染,農曆新年期間的人流往返,亦可能導致國內爆發一波「染疫潮」。不少民眾染疫後出現喉嚨「如同刀割」般劇痛的症狀,簡鈺樺營養師曾受訪指出,要避免喉嚨痛症狀加劇,「3種食物」必須斟酌食用。
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起,美國數據統計,40歲以上成人高達99.5%感染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根據統計,台灣人約每3個人就有1人終生可能罹患至少一次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高盛行率及可能伴隨而來的疹後神經痛,是台灣民眾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自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後,民眾更加注重環境的清潔衛生及個人消毒習慣,根據調查,高達94%的民眾會使用抗菌清潔用品或空氣清淨產品,個人清潔用品的普及率或使用頻率也都產生顯著的提升,而市面上的抗菌、抗病毒等相關產品更是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在各大通路,擴及到了家電、紡織、板材等產業。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截至10月1日已累積773例流感(Influenza)併發重症個案、且已有172人死亡,疫情相較去年同期明顯升溫;因此風險族群盡速施打疫苗可謂刻不容緩。而究竟有哪些族群為公費疫苗的優先施打對象、能否挑選4種疫苗?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3年,最近在我國又拉出第四波大流行。新冠病毒威脅尚未遠離,醞釀中的隱形風暴:「抗生素抗藥性疫情細菌」盛行率,同樣不可輕忽,一旦染疫同時合併感染某些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2至3倍。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成年人一分鐘大概會呼吸15 到20 次,寶寶的呼吸次數則是成年人的雙倍。儘管呼吸是一種會自動進行的動作,由我們的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但它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而且淋巴在這段過程中也巧妙地貢獻了一己之力。
隨口罩解封、輕症免隔離政策陸續實行,如何與病毒持續共存、成為今年度的重要課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針對我國確診民眾進行生活品質影響調查,高達6成確診者表示染疫後,睡眠、情緒、記憶力、專注度等皆受到影響,甚至以體力影響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