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 潮健康

糖尿病

大疫情時代結束? 新冠肺炎掉出「十大死因」排行,2事件死亡率不降反升

113年國人死亡人數較去年減少4,192人,主因新冠肺炎、糖尿病死亡大幅下降,癌症連續43年蟬聯首位,標準化死亡率降幅明顯。但15-24歲、25-44歲族群的自殺死亡率卻反向上升,成青壯年重要死因之一。國健署強調,及早接受「5大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大腸癌、肺癌)有助提高癌症早期發現及存活率。

閱讀更多 »

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皆因它而起! 百病之源「慢性發炎」如何預防? 營養師:多吃這5大類食物

慢性發炎被稱為百病之源,與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28種疾病密切相關,可能因加工飲食、空汙、壓力、睡眠不足及挑食引起。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免疫系統在長期發炎下會錯誤攻擊正常細胞,造成各種症狀。預防關鍵在於「抗發炎飲食」,建議多攝取魚類、深色蔬菜、水果、堅果與辛香料,減少加工食品,並搭配規律作息與良好生活習慣,以養成抗炎體質、遠離慢性疾病。

閱讀更多 »

擺到中秋仍吃不完! 粽子冰多久才不會壞? 營養師:X個月後就該清冰箱

北部粽與南部粽製作方式、口感與營養成分大異其趣,鹼粽則為熱量相對低的甜粽選項。張語希營養師表示,北部粽熱量較高,脂肪與鈉含量也較多;南部粽較清爽,鹼粽適合血糖控制者適量食用。營養師建議端午節吃粽子時應控量、選餡、搭配青菜與散步助消化。提醒慢性病患者與牙口不佳者食用前宜諮詢專業建議,以避免健康負擔。

閱讀更多 »
不再被蒙在「骨」裡! 健保擴大給付骨鬆藥物,3大高風險群有望受惠

不再被蒙在「骨」裡! 健保擴大給付骨鬆藥物,3大高風險群有望受惠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骨鬆比例高,每6人就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占8成。健保署自2024年3月起擴大給付骨鬆藥物,首度納入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者,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與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從骨折後治療邁向骨折前預防。骨折不僅導致失能,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應及早評估與介入治療。醫師提醒:骨質流失初期多無明顯症狀,若出現身高縮短或駝背應盡快就醫篩檢。

閱讀更多 »

母親節前夕請關注媽媽的「睡眠權利」! 健康專家:打造深眠環境比送禮更實際

對於長期承擔家庭與工作壓力的女性而言,「高品質睡眠」是比禮物更珍貴的母親節關懷。根據調查,45–55 歲女性因更年期與壓力因素,約 4 成有睡眠困擾,長期睡不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情緒波動與代謝失衡。健康管理師張恆恩呼籲,改善睡眠品質要從環境與床墊做起,像是具備AI智控與助眠功能的「AI智眠調整床」即能有效支援身心放鬆。母親節,該送給媽媽真正的健康與休息。

閱讀更多 »

腎臟病友慎防感染1病毒! 醫:擦藥也沒用,痛感如「電擊火燒」恐持續好幾年

台灣洗腎率居全球之冠,腎臟病患者因免疫力較低,更易感染帶狀疱疹(皮蛇),發病風險較一般人高1.4倍,若合併慢性病或曾接受腎移植,風險更顯著提升。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醫師表示,帶狀疱疹不僅造成劇烈疼痛,還可能引發長期神經痛,甚至影響腎功能與心血管健康。建議腎友應積極預防,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減少併發症與住院機率,特別是50歲以上或合併慢性病者,應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預防策略,以維持整體健康。

閱讀更多 »

台灣破千萬人有肥胖問題!  專家警告:再不積極減重,恐提高200種疾病風險

台灣逾千萬名成人受肥胖困擾,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警告,肥胖恐增200種疾病風險,長期更會縮短壽命。減重5%可降低三高、脂肪肝風險,減重10-15%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兒童肥胖亦影響發育與心理健康,兒科醫學會林裕誠提醒,學齡前是培養飲食習慣的關鍵期,家長應減少孩子糖分攝取。世界肥胖日強調肥胖為慢性病,需正確認識與積極治療,以減少心血管與代謝疾病風險。

閱讀更多 »

赤藻糖醇與血栓有關? 用代糖減重容易失敗? 營養師:不一定比吃真糖健康

國際期刊研究指出,人工甜味劑赤藻糖醇可能與心血管事件相關,但確切關聯仍待討論。內湖國泰診所張斯蘭營養師提醒,減重者與糖友應關注代糖導致的錯誤心態,如「低熱量就能多吃」,容易影響減重效果。人工甜味劑雖可減少熱量,但未必能降低對甜味的依賴,甚至導致長期減重失敗。建議循序漸進減少糖分攝取,例如從全糖降至半糖,最終習慣無糖飲品,以改善健康與維持體重。

閱讀更多 »

常看A片影響性功能? 醫駁:影響「微乎其微」,反而對1族群有幫助

色情內容的過度使用,是否會導致性功能障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醫師指出,性功能問題更常與年齡、焦慮、心血管疾病、不運動等因素相關。相較於男性,女性適度觀看色情片可能有助於增強性慾,並提升性生活滿意度。然而,色情成癮者可能影響大腦結構,導致焦慮與性功能障礙惡化,建議適度觀看並保持健康的態度。

閱讀更多 »

逾過半上班族「運動量」不及格! 久坐不動是關鍵原因? 醫揭5大不良後果

逾半數上班族運動量不足,久坐成為慢性病隱患之一。國健署調查顯示,46.1%成人未達WHO建議運動量,主因包括工作壓力、疲勞與時間不足。國泰綜合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莊海華醫師警告,長期缺乏運動恐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骼退化及心理問題。建議透過定時活動提醒、步行通勤、站立辦公、規劃運動時間等方式增加身體活動。落實日常運動習慣,有助於降低健康風險並提升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

享受年菜也要注意紅字!  營養師提醒三高患者:謹記「三低一高」原則

:三高患者應遵守「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原則來享用年菜,例如以清蒸或涼拌取代油炸,並加入高纖蔬菜。張語希營養師強調,進食順序具有一定重要性,先攝取膳食纖維,接著蛋白質,最後是澱粉,能有效減少血糖波動。湯品宜選擇清湯或蔬菜湯,並避開高脂肪與內臟食材。此外,節日零食可用原味堅果、無糖海苔等取代高糖食品,飲品則以無糖豆漿或紅茶檸檬為佳,並配合監測血壓與血糖維持健康。

閱讀更多 »

有三高年菜怎麼吃? 營養師:六大菜餚這樣吃,最多可降低7成熱量

有三高怎麼吃年菜?張語希營養師表示,掌握低油低鹽、高纖飲食和控制主食比例三原則,選擇清蒸、烤製等健康烹調方式。例如改用烤白鯧、炙烤蝦仁或豆腐獅子頭等作法,可減少熱量及脂肪達40%以上。搭配高纖食材如菇類、竹笙和燕麥片,穩定血糖並提升營養。避免油炸、勾芡及高糖調味,像糖醋魚改為紅燒更健康。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