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性進食

壓力大老是暴飲暴食? 正視不良情緒造成的不良肥胖

年底壓力大又聚餐多?正視情緒性飲食造成的肥胖問題,找到健康解方。藥師李世揚指出,壓力大、心情差時暴飲暴食,是導致體重上升的關鍵因素,容易形成肥胖與自卑的惡性循環。面對這類情況,可透過發展興趣舒壓、調整飲食習慣,或考慮在醫療專家指導下使用合法減重藥物如瘦瘦錠,來抑制食慾、健康減重。避免肥胖影響健康,及時改變是關鍵,讓新年的減重目標不再遙不可及。

閱讀更多 »
剛用完餐又嘴饞? 對抗「假性飢餓」用4招化解:嚼口香糖也有幫助

剛用完餐又嘴饞? 對抗「假性飢餓」用4招化解:嚼口香糖也有幫助

正餐吃飽卻不斷嘴饞,小心落入「假性飢餓」的陷阱?不少民眾放完長假後,明明都有規律吃正餐,但卻頻繁覺得嘴饞,吃飽了還是覺得飢餓。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假性飢餓的定義為:即便吃過正餐、且具有飽腹感,但仍覺得飢餓,長期以來容易在無形中吃下不必要的熱量,造成體重增加、血糖上升、引發身體代謝問題。

閱讀更多 »
壓力過大加速「免疫老化」更易染疫!哈佛教5招解壓自救

壓力過大加速「免疫老化」更易染疫! 哈佛教5招解壓自救

不可小看心理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過多的壓力可能會加速免疫功能的老化,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甚至感染COVID-19病毒的風險。《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就指出 ,各種社會壓力如創傷性事件、工作壓力、生存壓力以及社會性歧視等,都可能是同年齡者的免疫系統功能落差的原因。

閱讀更多 »
疫情讓厭食、暴食者倍增?  飲食失調「3前兆」莫輕忽

疫情讓厭食、暴食者倍增? 飲食失調「3前兆」莫輕忽

在疫情期間因過於恐慌、焦慮而暴飲暴食;或者自覺胃口全失、食不下嚥,可能是罹患「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的前兆!據《Lancet》刊載社論指出,飲食失調 是可能致殘、致命且代價高而的精神疾病,恐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破壞心理社會功能。在新冠大流行的2年間,確診飲食失調者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當中。

閱讀更多 »
居家防疫抒壓「只能靠吃」?  專家授「必學6招」拒絕暴飲暴食

居家防疫抒壓「只能靠吃」? 專家授「必學6招」拒絕暴飲暴食

疫情升溫壓力開始爆棚,出門怕確診只好在家當「防疫暴食怪」?因壓力或情緒產生的暴食行為,不僅容易增加體重、造成肥胖,亦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出版品《哈佛健康出版社》指出,目前科學界正試著將「正念療法」融入日常飲食中,以改善暴食者過度飲食、強迫飲食等行為。

閱讀更多 »
每天喝含糖飲料  當心「類成癮」惡性循環?  源頭可能是壓力情緒?

每天喝含糖飲料 當心「類成癮」惡性循環? 源頭可能是壓力情緒?

每天總是忍不住訂手搖杯,辦公桌上一定有含糖飲料不喝就難受,算是成癮行為嗎?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解釋,「成癮行為」在心理學有嚴格定義,必須具備四種特徵:不用不行(強迫性)、越用越多(耐受性)、不用會痛苦(戒斷性)、會影響正常生活(傷害性)。

閱讀更多 »
想減肥請先避開情緒性進食

壓力一來就想喝珍奶、吃鹹酥雞? 想減肥請先避開「情緒性進食」

疫情期間不自覺體重上升,要注意以下現象:你是否因工作、家庭兩頭燒,面臨巨大壓力而開始暴飲暴食?或是上班時間太匆忙而吃飯速度快?常常需要一邊工作一邊吃飯?加班完只想吃宵夜慰勞自己?發現最近愈來愈常叫外送飲料?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表示,若你在疫情期間發生上述情況,從「小鳥胃」變成「防疫大食怪」,你可能已經落入「情緒性飲食」和「壓力性進食」的陷阱當中!

閱讀更多 »
壓力大情緒差別大吃大喝

疫情期間壓力大情緒差 「大吃大喝」抒壓反效果超可怕? 心理師教正確減壓方法

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尤其在居家防疫期間,許多人因經濟狀況不穩定、家人之間發生爭執、對疫情未來不確定等因素,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及身體緊繃與不適。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表示,個人因各種因素導致壓力出現、或是情緒不穩定時,易透過「過度飲食」來抒緩心情,出現「壓力性進食」和「情緒性進食」等狀況。

閱讀更多 »
疫情期間壓力大如何避開情緒性進食和壓力肥

疫情期間壓力大「體重直線上升」?如何避開「情緒性進食」和壓力肥

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民眾開始在家上班上課,加上餐廳無法內用、菜市場人流管置,外送美食成為最熱門的選擇。吃太多外送美食的結果,很可能是隨著防疫期間體重直線上升。尤其當你需要在家上班同時照顧小孩長輩,還須分心擔憂病毒何時找上門,身體自然反應增加攝取高熱量的垃圾食物,這就可能是壓力帶來的「情緒性進食」,讓你一天天走進「壓力肥」的惡性循環。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