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歇性斷食對減重沒用? 一文看懂間歇性斷食生理機制與副作用風險
代謝症候群被認為是第2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子。《內科學誌》最新一期論文指出,飲食控制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環節,近年興起的「間歇性斷食」因為實行方式簡易,被認為具有幫助減重、預防高血糖及心血管疾病等好處,成為許多人的新選擇。
代謝症候群被認為是第2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子。《內科學誌》最新一期論文指出,飲食控制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環節,近年興起的「間歇性斷食」因為實行方式簡易,被認為具有幫助減重、預防高血糖及心血管疾病等好處,成為許多人的新選擇。
過量紅肉攝取被認為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probable,很可能對人類致癌)。部份文獻認為,植物性飲食是否較雜食或肉食更健康並無明確證據。
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
不熬夜、不喝酒,飲食也清淡不油膩,即使維持如「健康模範生」般的日常作息,還是可能有罹患「脂肪肝」?聯欣診所李亮儀營養師表示,脂肪肝的成因複雜,除了肥胖、酒精等因素外,藥物、感染更是一大原因。
「久坐」其實是最傷害心臟健康的行為?根據國健署指出,個人處於坐或躺著的狀態、連續6小時以上便符合久坐定義。歐洲心臟學會(ESC)出版品《歐洲心臟期刊》(EHJ)近期刊載文獻指稱,「中等強度運動」對於心臟健康的改善最為顯著。
體重過重及肥胖症是影響身體代謝及健康的重大因素,根據世界肥胖聯合會《2022世界肥胖圖譜》預測,2030年時全球肥胖症人口將突破10億人。運動量不足是增加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究竟在什麼時間運動鍛鍊最有可能幫助減重與體重控制,尚未有一致的科學數據。
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覺?難以入睡、睡眠容易中斷;甚至睡滿8小時,起床還是覺得疲憊不堪,可能就是「睡眠不足」的警訊!可別小看睡眠不足帶來的影響,不僅會使上班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個人的整體情緒,女性最在意的「肌膚問題」也會變得棘手!
不少人與體重數字「長期抗戰」,好不容易減重成功,卻又再度陷入復胖、減肥之間的輪迴之中。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順利瘦身後是否會發生復胖,幾乎是所有減重者的共同疑惑。
現年76歲、享譽國際的知名台灣導演侯孝賢,外傳近年深受「阿茲海默症」問題所苦。阿茲海默症為「退化性失智症」的一種,今年10月25日其家屬亦發布聲明證實,侯孝賢導演確診新冠肺炎後,後遺症進一步影響病情,不得已只好暫停電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