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果、麵包都是「地雷食物」? 果糖吃太多「脂肪肝」風險逾7成
酗酒、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被認為是導致「脂肪肝」的元兇之一。不過,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而言,患病因子卻不一定是酒精,而是普遍存在於各類食物中的「果糖」。美國《內分泌協會》年會中公布的研究表明,水果、烘焙食品、碳酸飲料當中的高果糖,攝取過量與脂肪肝的發生顯著有關。
酗酒、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被認為是導致「脂肪肝」的元兇之一。不過,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而言,患病因子卻不一定是酒精,而是普遍存在於各類食物中的「果糖」。美國《內分泌協會》年會中公布的研究表明,水果、烘焙食品、碳酸飲料當中的高果糖,攝取過量與脂肪肝的發生顯著有關。
本土確診人數突破300萬,外界關心不只要擔心兒童染疫後發生「多重系統發炎症」(MIS-C),成人多重器官發炎(MIS-A)的病患也將陸續出現?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李建璋發文指出 ,雖然國內確診人數逐日下降,但確診後2至12周可能產生「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的個案,國內應將出現相關案例。
C型肝炎隨著篩檢普及,確診人數有逐年增多趨勢。體內潛藏C肝病毒不只會變慢性肝炎,還可能引發肝硬化及肝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醫學院肝膽內科教授戴嘉言醫師受訪時表示,國內C肝相較於B肝,的確較有地域分佈及族群性傾向。戴嘉言醫師說明,全台平均C型肝炎機率約為3-4%,在中南部特定鄉鎮可能高達10%-30%,推測與早期共用針頭、刺青、針灸、牙科處理等器械感染較有關。另一方面,一些特殊族群包括洗腎患者或施打藥物毒癮者等也有較高的C肝感染風險。
肝臟為人體重要器官之一,內分泌、解毒、免疫力均與肝臟習習相關。由於肝臟出問題時,常常會因症狀輕微而被忽略。依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1萬3 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與肝癌,顯示肝病確實為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每年約有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與肝癌。據了解,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是B肝帶原者、20%為C肝感染者。B肝帶原者的肝炎若持續發作,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大幅增加肝癌發生率。國健署更指出 ,肝癌手術切除後,5年內有大約一半的患者會復發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與B肝炎相關的肝癌患者,其術後復發率與血液中的B肝病毒數量呈正相關,病毒數量愈高、術後肝癌復發機會愈大。因此,如何降低肝癌術後的復發率,是一項重要的臨床議題。
脂肪肝是身體的肝細胞堆積過多脂肪發生脂肪變性(fatty degeneration)的變化。人體攝取過多熱量時,肝臟細胞會將熱量轉換為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大量增加並堆積。醫學上的準確定義,是三酸甘油酯佔肝臟中的重量超過5%以上即稱為脂肪肝。
國內外名人屢傳因肝癌過世。肝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亡人數第二位,109年統計指出,因肝癌、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死亡高達11,737人。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80%的肝癌與B型肝炎、C型肝炎有關,而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民眾人自身肝臟狀況也未必瞭解,應及早接受B型肝炎與C型肝炎篩檢。肝病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多已是晚期,其中最主要風險因子就是B型肝炎與C型肝炎帶原,約有15-20%慢性肝炎帶原者會出現肝硬化,而肝硬化會增加肝癌風險。
肝癌高居癌症死亡人數第二位。從慢性肝炎再到肝硬化,最終發展為肝癌的「肝癌三部曲」之中,B型肝炎與C型肝炎帶原是主要原因。一旦感染B肝、C肝之後,約70%至80%會演變為慢性肝炎,以及發生肝硬化與肝癌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教授受訪表示,防治B肝與C肝是減少肝病威脅的重大關鍵。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願意自費健檢,以性別來看,女性較男性更有健康警覺。不過,隨著年齡增長,男性面臨的潛在健康風險增加,哈佛大學醫學指出,步入中年後的男性,應注意以下疾病風險,並考慮採取進階健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