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忌口」與「壓力進食」怎麼辦?戒不掉的甜點米飯恐是糖上癮?
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
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
脂肪是巨量營養素之一,脂肪酸也是人類必需的營養素,1公克脂肪提供9大卡熱量,無油烹調會大量減少食用油,但無法從食物中獲得完整脂肪酸、造成營養失衡。飽和、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是油脂類的分法,除了烹調用油外,三類油脂也普遍同時存在於蛋白質食物中,例如蛋約含35%的飽和、44%單元不飽和、21%多元不飽和脂肪。動物來源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酸,植物來源則是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書中僅呈現油脂總量,並不刻意區分不同油脂佔比,主要平衡交替使用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植物油。不吃蛋的素食者,油品就可平衡使用少量含飽和脂肪的植物油(椰子油、棕櫚油)。至於控制脂肪攝取量的需求,主要針對體重調整。
如果持續超過1-2週缺乏攝取特定營養素,如醣類、蛋白質的飲食方式,身體將進入「節能模式」,代謝開始下降,反而使脂肪難以代謝、瘦身更加困難。不少人會採取168斷食,省略早餐或晚餐,難度比嚴重節簡單。無形中達到每日總熱量攝取下降的效果,體重減輕是可預期的。但仍要注意斷食後的食慾反撲、肌肉減少以及復胖問題,都會影響長期的體重控制。
想練肌肉卻練不大?運動後該吃什麼才能攝取足夠營養素,幫助增加肌肉量?嫚嫚營養師受訪表示,如果是正在鍛鍊中的成年人,醣類每天應攝取食物總量的50-60%(減脂者可調整至40-50%);脂肪則約20-30%,蛋白質則可視飲食情況提升。嫚嫚營養師建議,運動後進行營養補充,醣類與蛋白質比例為每公斤/體重2-4克:1克左右。簡單的換算公式視,男性運動後應攝取20-30克蛋白質;女性應攝取15-20克蛋白質。良好油脂來源,較建議以Omega-3脂肪酸為主的食物。高油脂食物應避免,減少干擾身體對其他營養素吸收。
國內外疫情持續,防疫生活壓力大,容易引起焦慮、憂慮等情緒問題。不少人透過吃甜食抒發心情,但要注意甜食攝取過量,不旦造成身體負擔,也容易導致體重上升,增加肥胖機率。Sunny營養師提醒,要對抗憂鬱及焦慮,可從均衡飲食和攝取幫助穩定情緒的營養素著手。Sunny營養師受訪指出,飲食中不少營養素與穩定情緒有關,如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包含了DHA、EPA,都對情緒穩定有幫助。國人普遍有鈣質攝取不足問題,而鈣質具有穩定情緒的功能,建議攝取牛奶、小魚乾、黑芝麻、深綠色蔬菜,可補充鈣質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