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端溫差埋下猝死禍因! 遇6徵兆再不就醫,恐錯失黃金治療期
春季極端溫差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與猝死。國泰綜合醫院郭志東醫師指出,冷暖氣團交替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恐導致心肌梗塞或腦梗塞。一名37歲男子因劇烈溫差突發心梗,從胸悶惡化至昏厥,經電擊急救才獲救。心血管病不只影響長者,年輕人若有病史亦具高風險。胸悶、喘、冒冷汗、雙腳水腫等徵兆應速就醫。避免擅自停藥,掌握溫差變化,遵醫囑是預防關鍵。
春季極端溫差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與猝死。國泰綜合醫院郭志東醫師指出,冷暖氣團交替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恐導致心肌梗塞或腦梗塞。一名37歲男子因劇烈溫差突發心梗,從胸悶惡化至昏厥,經電擊急救才獲救。心血管病不只影響長者,年輕人若有病史亦具高風險。胸悶、喘、冒冷汗、雙腳水腫等徵兆應速就醫。避免擅自停藥,掌握溫差變化,遵醫囑是預防關鍵。
台灣逾千萬名成人受肥胖困擾,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警告,肥胖恐增200種疾病風險,長期更會縮短壽命。減重5%可降低三高、脂肪肝風險,減重10-15%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兒童肥胖亦影響發育與心理健康,兒科醫學會林裕誠提醒,學齡前是培養飲食習慣的關鍵期,家長應減少孩子糖分攝取。世界肥胖日強調肥胖為慢性病,需正確認識與積極治療,以減少心血管與代謝疾病風險。
陳彥甫醫師指出,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引發全身性炎症,增加冠狀動脈斑塊破裂風險,進而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臨床案例顯示,患有肺阻塞與心血管共病的患者,因肺炎鏈球菌感染而誘發心肌梗塞的機率顯著升高。陳醫師建議,心肺共病族群應儘早接種13價及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並同時施打流感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降低秋冬季節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
寒冷天氣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任表示,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進一步提高心肌梗塞和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包括三高患者、心血管病史者、家族病史者及肥胖者。陳冠任醫師建議,冬季應注重保暖,特別是頭部和四肢末端,運動前需充分暖身並避免過於激烈,泡溫泉時應控制水溫在40℃以下並避免溫差過大。
久坐超過10小時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即使有規律運動也無法完全抵銷。研究顯示,久坐與心臟衰竭和心血管死亡風險顯著相關,建議減少久坐時間,增加步行、站立等低強度活動,或用中等強度運動替代部分久坐習慣,可改善BMI、腰圍及糖化血色素等數值。上班族可透過定時起身、爬樓梯或午休步行等方法,降低久坐對健康的不利影響,維持心血管健康。
研究顯示,每日飲用超過300ml的非發酵乳(如牛奶)可能增加女性缺血性心臟病風險,而以發酵乳(如優格)替代,男性和女性的心血管風險可分別降低3%-6%。研究指出,乳糖代謝差異和代謝壓力可能是影響因素。專家建議選擇低糖優格,每日攝取不宜超過2杯。
隨著秋冬氣溫驟降,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科黃晨祐醫師提醒,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應特別注意避免攝取麻辣、起司、酸菜白肉等高鈉湯底,因其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此外,火鍋湯底應僅限開鍋後前20分鐘內飲用,以免食品添加物濃度上升。建議選擇昆布、柴魚等清湯,以減少血管壓力和相關疾病風險。
不少民眾誤以為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事實上大熱天也可能引起嚴重的心肌梗塞事件!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表示,近日收治一名55歲男性上班族,不時感到呼吸喘促、胸悶,自覺身體健康的他以為只是天氣炎熱而不以為意。不料日前該患者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且幾近暈厥,同事連忙打119求救,待救護人員到場時患者的心肺功能已停止。
不少學者支持「魚油」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然而對於未曾有過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一般人而言,額外補充魚油的必要性或許不大。《英國醫學期刊》(BMJ)最新刊載研究稱,攝取魚油對於特定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確實看到一定程度的保護效益,但對於無心血管病史者而言,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