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假返鄉保護好新生兒! 腸病毒「伊科11型」奪命風險高,醫籲家長:留意4大徵兆
連假返鄉慎防病毒!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提醒,伊科11型腸病毒對新生兒具高致命風險,應注意食慾驟降、活動力變差、反覆嘔吐與發燒四大警訊;高燒超過38°C應立即就醫。同時諾羅病毒仍持續流行,佔近期腸胃炎群聚6成,傳染力極強,常見症狀為嘔吐、噁心,腹瀉及發燒比例較低。孩童感染後須補充水分,痊癒2天後才能返校,避免交叉感染。
連假返鄉慎防病毒!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提醒,伊科11型腸病毒對新生兒具高致命風險,應注意食慾驟降、活動力變差、反覆嘔吐與發燒四大警訊;高燒超過38°C應立即就醫。同時諾羅病毒仍持續流行,佔近期腸胃炎群聚6成,傳染力極強,常見症狀為嘔吐、噁心,腹瀉及發燒比例較低。孩童感染後須補充水分,痊癒2天後才能返校,避免交叉感染。
RSV感染可能是新生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住院率比腸病毒高出7倍,冬季更是高峰期。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示警,RSV可迅速破壞呼吸道,導致嚴重肺炎、心肌炎及器官衰竭,部分個案痊癒後仍可能引發氣喘等長期健康問題。目前,針對高風險早產兒或心臟病童,健保已提供單株抗體施打,有效減少重症風險。醫師建議家長勤洗手、減少公共場所接觸,並考慮單株抗體接種,全面守護嬰幼兒健康。
時至秋冬交替時節,恰逢年底聖誕、跨年活動,流感或「類流感」疫情是否將會大爆發?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醫科專任主治醫師廖乙學醫師受訪表示,流感病毒的傳染性高,可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散播,諸如人潮擁擠處或社交頻繁的地點,各年齡層確實都有被傳染的風險。
隨口罩解封、輕症免隔離政策陸續實行,如何與病毒持續共存、成為今年度的重要課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針對我國確診民眾進行生活品質影響調查,高達6成確診者表示染疫後,睡眠、情緒、記憶力、專注度等皆受到影響,甚至以體力影響最有感。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是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風濕病)之一,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是指造成發炎反應的物質是由本身所產生。循環中帶有對抗自體細胞的表面的專一性抗體,會結合到細胞表面成份,啟動發炎發應,不只造成細胞與組織傷害,還會形成可溶性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和組織內。
上週週末(17-18日)寒流強襲台灣,僅1天就造成68人猝死,意外降臨的速度令人防不勝防。而寒流、溫差過大造成的心血管問題,不僅容易發生於長者、三高患者、吸菸飲酒者或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警告,年輕族群平時養成「5種習慣」,同樣容易暴露在寒流致命的危機中。
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但癌症治療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自癌症康復後的患者,可能要面對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其症狀可能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
新冠肺炎不只侵害肺部、造成嚴重的呼吸道傷害,從病情中恢復後也得注意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近期《Nature Medicine》刊載研究指出,自新冠肺炎中痊癒的康復者,即使是輕症也可能面臨更高的心血管風險,如血栓、心臟發炎等,學界稱其為「新冠心臟病」(Covid Heart)呼籲民眾務必留意相關症狀。
Covid-19確診後出現的症狀和後遺症是民眾近期所關注的議題。究竟康復後,民眾可以如何留意自身狀況,以及做哪些日常保養恢復體力和健康呢?聯安診所蒐集了各科專業醫師與醫護團隊的建議,提供給確診者及其家屬「照護QA指南」,在康復的路上一同齊心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