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疼痛看診已第2期?及早保健才有效?醫:運動前必做1動作保護關節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已超過350萬,常見原因為老化、肥胖、過度使用及遺傳。該疾病分四期,第二期X光可見關節縫隙縮小,治療方式依病程從藥物、玻尿酸注射到震波或手術置換。高雄秀傳紀念醫院骨科主任林書樊醫師表示,患者常誤信無刀療法,實則需醫師評估並調整生活型態,控制血糖與體重尤為重要。醫師建議退化患者應運動前充分熱身、補充葡萄醣胺,並強調關節保健宜早不宜遲。

閱讀更多 »

不只跪地、爬樓梯傷膝蓋! 名醫:當心「1宗教儀式」加速膝關節退化

呂紹睿醫師提醒,跪地、爬樓梯及特定宗教儀式中的反覆蹲跪動作,可能加速膝關節退化,特別是女性更易因頻繁屈膝而受影響。膝部檢查中若出現壓痛、彈響或摩擦聲,需警惕「內側摩擦症候群」等問題。影像學發現關節間隙變窄、骨刺或囊腫,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警訊。呂醫師強調,早期診斷並減少過度屈膝動作,有助於保護膝關節健康,避免病情惡化。

閱讀更多 »

一變天膝蓋就痛爆? 名醫公開「護膝神操」,3動作遠離疼痛困擾

變天時膝關節疼痛是常見困擾,呂紹睿醫師建議透過三組運動來保護膝蓋健康,預防軟骨退化。首先,直抬腿運動可強化股四頭肌,提高膝關節穩定性;其次,壓膝動作改善關節靈活度,減少靜態壓力;最後,抱膝運動能保持膝關節柔軟度,特別適合術後康復者。這些運動能促進軟骨健康,減少疼痛並延緩退化,適合日常護膝保健,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
骨質流失是沒有感覺的,高危險族群必須及早顧好骨本,並及早檢測骨密度,以防因骨折而失能。一名年約50歲熟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長期使用類固醇埋下骨鬆高風險因子,卻忽略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的重要性,只單純控制風濕性疾病。後來不幸出現髖關節壞死,當時接手治療的骨科醫師幫其置換人工髖關節,患者術後行走狀況雖不錯,卻在手術完8個月後,因為關節疼痛而求診。

骨質流失如海砂屋!她50歲裝人工髖關節卻鬆脫,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致骨鬆

骨質流失是沒有感覺的,高危險族群必須及早顧好骨本,並及早檢測骨密度,以防因骨折而失能。一名年約50歲熟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長期使用類固醇埋下骨鬆高風險因子,卻忽略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的重要性,只單純控制風濕性疾病。後來不幸出現髖關節壞死,當時接手治療的骨科醫師幫其置換人工髖關節,患者術後行走狀況雖不錯,卻在手術完8個月後,因為關節疼痛而求診。

閱讀更多 »
3大關節疾病都可能釀成「慢性疼痛」?  疼痛科醫驚曝:不動刀也有機會痊癒

3大關節疾病都可能釀成「慢性疼痛」? 疼痛科醫驚曝:不動刀也有機會痊癒

「退化性關節炎」是長者族群最為普遍的關節疾病之一。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一定要開刀嗎?有哪些嶄新的治療可供選擇?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黃鈺涵醫師受訪指出,退化性關節炎分為四期,若病程進展至第三、四期,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因此及早接受治療,對提升患者行動力至關重要。

閱讀更多 »
運動會傷膝蓋?  專家曝真相:膝蓋受損比不完全運動還低

跑步運動傷關節是真的嗎? 哈佛博士曝真相:「完全不動」對膝蓋傷害才最大

運動是否會傷害膝蓋,是民眾常見的迷思之一。事實上完全不運動或沒有運動習慣者,膝蓋更可能因此受損、甚至提早老化?哈佛大學醫學院物理醫學博士兼復健專家Dayna Yorks表示,定期運動造成實際的膝蓋損傷,或導致膝關節的機率極低;相反地,運動對於關節具有潛在的保護作用。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