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吃抒壓也能變瘦? 營養師:拒絕壓力肥上身,快把下午茶換成「這3種食物」
壓力大導致的「壓力肥」,源自皮質醇分泌過多,讓人暴食高糖、高脂食物,脂肪堆積腹部。張語希營養師強調,壓力肥不代表意志力薄弱,更是荷爾蒙影響!改善關鍵在調整飲食(攝取鎂、維生素B群、色胺酸)、睡眠及運動,建立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減少腹部脂肪和壓力影響。
壓力大導致的「壓力肥」,源自皮質醇分泌過多,讓人暴食高糖、高脂食物,脂肪堆積腹部。張語希營養師強調,壓力肥不代表意志力薄弱,更是荷爾蒙影響!改善關鍵在調整飲食(攝取鎂、維生素B群、色胺酸)、睡眠及運動,建立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減少腹部脂肪和壓力影響。
睡眠不足不只讓人疲倦,還會提升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生物標誌物,即使運動也難以彌補。《Biomarker Research》研究顯示,僅3晚睡眠限制就可能讓16種心血管風險指標上升。正常睡眠可使運動產生較多抗發炎蛋白質反應,睡眠不足則以壓力與發炎蛋白為主。研究者強調,睡眠是維持心血管、內分泌與免疫健康的重要基石,建議遵循哈佛醫學院6項建議改善睡眠,包括建立良好作息、調整飲食與尋求專業協助。
慢性發炎被稱為百病之源,與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28種疾病密切相關,可能因加工飲食、空汙、壓力、睡眠不足及挑食引起。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免疫系統在長期發炎下會錯誤攻擊正常細胞,造成各種症狀。預防關鍵在於「抗發炎飲食」,建議多攝取魚類、深色蔬菜、水果、堅果與辛香料,減少加工食品,並搭配規律作息與良好生活習慣,以養成抗炎體質、遠離慢性疾病。
78歲高齡駕駛連環釀禍引發關注,有民眾懷疑與「路怒症」有關。心理師林萃芬指出,開車時處於無意識狀態,最能暴露真實性格與情緒。高溫潮濕、長期壓力與精神狀況不穩,皆可能觸發路怒行為。文中歸納六類高風險駕駛型態,如分裂型、性別偏見型、急煞蛇行型等,並指出停車與駕駛習慣皆為價值觀投射。專家提醒:駕駛行為是無聲心理測驗,值得留意與反思。
韓國研究顯示,體重過輕者自殺風險比正常體重者高出43.6%,反而體重過重或肥胖者風險降低約21–29%。專家認為,體重過輕與身體形象、飲食障礙、睡眠困擾等心理因素有關,亦可能涉及神經與肌肉生理機制。肥胖者自殺風險降低,可能與血清素濃度變化、瘦素阻抗及自殺手段有關。研究雖具參考價值,但主要針對韓國群體,仍需跨地區佐證。自殺成因複雜,若身邊親友出現異常行為應盡早關懷並尋求專業協助。
職業婦女因工作與育兒壓力導致「腦疲勞」問診人數上升,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醫師指出,此現象與前額葉功能退化有關,可能出現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等問題;建議透過藥物、心理諮商、作息調整與正念練習等方式預防或改善,並鼓勵職業婦女正視壓力、及早介入治療以恢復大腦活力。
髮尾乾燥是許多人日常最常見的髮質困擾之一,表現為髮絲失去光澤、粗糙打結、容易分岔甚至斷裂。不只影響造型,更可能與頭皮油水平衡失調、髮絲結構受損有關。若未及時修護,可能導致髮質惡化、毛鱗片外翻、甚至間接影響頭皮健康。
你是否曾經歷頭皮發癢、泛紅或頭皮屑增多,卻以為只是清潔不夠?事實上,這些都可能是頭皮發炎的前兆!若未及時處理,恐怕會引發毛囊炎、脂漏性皮膚炎,甚至導致掉髮、頭皮異味等後續困擾。本文將解析頭皮發炎的常見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協助你從日常保養做起,維護頭皮健康不輕忽!
脂漏性皮膚炎多發於頭皮、鼻翼等皮脂旺盛區,與皮屑芽孢菌過度增生有關,壓力、作息與飲食亦為加劇因素。張恆恩健管師建議採三大日常對策:清潔適當、飲食均衡、情緒穩定。挑選溫和無刺激洗髮精、避免高糖辛辣飲食、透過運動或冥想減壓皆有助控制症狀。若紅腫、脫屑、滲液嚴重,建議就醫使用含抗黴菌成分藥物,長期穩定管理遠比追求根治更實際。
頭皮一天不洗就癢,可能與氣候濕熱、清潔過度、染燙頻繁或未吹乾等生活習慣相關,並非單純清潔問題。健管師張恆恩提醒,錯誤洗護與外在刺激會破壞頭皮屏障,導致敏感、脫屑或脂漏性皮膚炎。皮膚科醫師建議根據頭皮性質挑選溫和洗髮精、避免亂抓與過度去油,必要時就醫使用抗黴菌藥物。配合飲食調整與日常保濕,方可從根本改善反覆搔癢困擾。
黃建榮婦產科副院長黃珽琦指出,雖夫妻檢查正常,仍可能因高齡、精卵品質、免疫問題等因素導致「不明原因不孕」。女性若超過35歲備孕半年無果,應儘早就醫。治療上可先試排卵藥、人工授精,若無效則建議進入試管療程;其中「兩段式療程」有助提升著床率與活產率。黃醫師也提醒,掌握排卵期為助孕關鍵,可透過觀察分泌物、量測體溫、使用排卵試紙判斷排卵日,並搭配規律同房及健康生活習慣,提高自然受孕機會。
逾半數上班族運動量不足,久坐成為慢性病隱患之一。國健署調查顯示,46.1%成人未達WHO建議運動量,主因包括工作壓力、疲勞與時間不足。國泰綜合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莊海華醫師警告,長期缺乏運動恐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骼退化及心理問題。建議透過定時活動提醒、步行通勤、站立辦公、規劃運動時間等方式增加身體活動。落實日常運動習慣,有助於降低健康風險並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