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在吃保健食品卻無感? 營養師全解析「42種保健品」服用時機:吃錯難怪效果打折扣
張語希營養師解析42種保健品最佳服用時機,依空腹、飯後與睡前三大時段分類。依照正確時間攝取能有效提升吸收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也提醒道,避免一次吞下過多保健品,以免交互作用影響降低吸收效率。
張語希營養師解析42種保健品最佳服用時機,依空腹、飯後與睡前三大時段分類。依照正確時間攝取能有效提升吸收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也提醒道,避免一次吞下過多保健品,以免交互作用影響降低吸收效率。
台灣肥胖率高流行減重法層出不窮,許書華醫師指出,肥胖深層原因複雜,涉及激素失衡(如瘦素阻抗)、基因差異、腸道菌失調等生理機制。減重需從根本著手,以個人化體重管理結合基因檢測、腸道菌分析、荷爾蒙檢測等實證科學工具,由專業醫事人員評估設計專屬的飲食、運動處方,同時兼顧作息、壓力與睡眠管理,才能真正達成並維持長期健康的體態。
男性與女性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營養需求不同,張語希營養師指出,20-40歲男性應補充蛋白質促進肌肉生長、B群助代謝、維生素E抗氧化;40-60歲男性則需補充鋅、鎂維持睪固酮、Omega-3護心、益生菌助腸道健康。20-40歲女性需補充鐵質防貧血、葉酸助孕、維生素D強健骨骼;40-60歲女性應補充鈣加上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膠原蛋白與維生素C則維持肌膚彈性。營養師建議均衡飲食,保健食品僅作輔助,定期健康檢查可制定更精準的營養計畫。
長假後常因腦霧影響記憶與專注力。張語希營養師建議補充7大營養素幫助恢復:一、益生菌改善腸腦連線,來源包括優格和味噌湯;二、維生素C提升記憶力,可從橘子和草莓中攝取;三、維生素B12助專注,可以多吃瘦肉和乳製品;四、Omega-3穩定情緒,鮭魚和藻油是優質來源;五、維生素D促進免疫力,日曬或食用鮭魚補充;六、鎂緩解壓力,可吃堅果與菠菜;七、硒抗氧化,巴西堅果是理想選擇。正確飲食可助快速擺脫腦霧,提高效率。
適逢農曆新年連假,有出國規劃的民眾應準備急救包。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醫師列舉10大必備藥品,包含止瀉藥、抗過敏藥、止暈藥、止咳藥、化痰藥、止痛藥、胃藥、益生菌或酵素、呼吸道抗生素及消化道抗生素。可視需求攜帶益生菌及日常醫材,如OK繃與體溫計等。此外,急性腹瀉時,鳳梨酵素可緩解細菌性腹瀉,但食用鳳梨僅適用輕症,應優先就醫確保安全。
外食、壓力、作息不規律影響腸道平衡,益生菌成為現代健康管理的關鍵。專家點名適合補充益生菌的3大族群:1. 外食族,飲食結構不均衡,需補充健康選擇;2. 腸胃敏感者,幫助改善腸道環境,維持舒適狀態;3. 健康保健者,追求全方位健康提升。益生菌可促進腸道菌叢平衡,有助於穩定生理機制、提升生活品質。專家提醒,規律作息與均衡飲食是健康核心,益生菌能作為輔助,幫助輕鬆應對日常挑戰,打造健康生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於《Nature》的研究指出,利用改造後的益生菌菌株 Nissle 1917 (EcN) 作為「腫瘤新抗原疫苗載體」,在小鼠結腸直腸癌和黑色素瘤模型中有效抑制腫瘤生長。這項創新技術能精準引導免疫系統識別並攻擊腫瘤,延長生存期,減少轉移。未來研究將針對人體試驗進行,期待推動癌症個性化治療的進展。
最近新冠疫情再起,醫療院所又開始人滿為患。覺得自己總在生病、抵抗力一年不如一年嗎?很有可能是你的「腸道環境」出狀況了!腸道黏膜是阻擋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當等因素,腸道黏膜可能會發炎受損,讓病菌有機可乘,慢性發炎甚至可能導致腸道癌變!
現代人常受便秘、脹氣等腸胃道問題所困擾,不少上班族大魚大肉後總會來一包「益生菌」幫助體內消化。聯欣診所羅季怡營養師表示,縱然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免疫系統能力,進而改善身體的整體健康;不過僅單純補充益生菌,並不能達到最佳的腸胃保健效果。
第28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在2024年5月4日於台北萬豪酒店盛大舉行。該年會邀請國內外腫瘤醫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癌症治療的最新進展和未來方向。其中,益生菌在增強免疫療法備受關注。
日前國內驚傳致癌物「蘇丹紅」(Sudan Red)流竄全台,食安問題再度成為輿論焦點。除了知名零食傳出誤用狀況,民生食品如鴨蛋黃、豆腐乳,或常用辛香調味料如辣椒粉、麻辣藥膳湯粉、新疆孜然粉、肉湯粉等,也都陸續檢測出蘇丹紅,引起民眾不小的恐慌。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對全球影響逐漸式微,但各地仍有不少確診者受到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所苦。為此,權威期刊《刺絡針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刊載研究指出,新冠確診者長期服用益生菌,或許有助於更快從長新冠症狀中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