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者飲食全攻略! 馬拉松賽前、賽後怎麼吃? 醫:熱量攝取不足恐影響賽事表現
跑者常因熱量攝取不足影響比賽表現,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5克,比一般人高出約50%。台北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王思恒院長(史考特醫師)指出,跑者表現下滑主因多為熱量不足、過度訓練及壓力累積。近期研究顯示高劑量蛋白質仍可促進肌肉合成。賽前應逐步增加碳水攝取,賽後補充碳水與蛋白質以利修復。建議根據個人體重與訓練強度調整飲食,並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以達最佳表現。
跑者常因熱量攝取不足影響比賽表現,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5克,比一般人高出約50%。台北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王思恒院長(史考特醫師)指出,跑者表現下滑主因多為熱量不足、過度訓練及壓力累積。近期研究顯示高劑量蛋白質仍可促進肌肉合成。賽前應逐步增加碳水攝取,賽後補充碳水與蛋白質以利修復。建議根據個人體重與訓練強度調整飲食,並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以達最佳表現。
茹素雖健康環保,但缺乏動物性食物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營養師建議茹素者應確保食材多樣化,攝取優質蛋白(豆類、乳製品)、健康油脂(堅果、亞麻籽),並適量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B12、鐵、鈣、Omega-3與維生素D。缺乏這些營養素可能導致疲勞、貧血、免疫力下降、骨質疏鬆等問題,建議透過深色蔬菜、強化食品、海藻類、曬太陽補充,必要時可諮詢專業醫療人員適當補充保健品,以確保飲食均衡與健康維持。
想在夏天前甩肉?極端減重恐適得其反! 營養師簡鈺樺指出,快速減重可能導致掉髮、月經失調等健康問題,建議每週減重0.5公斤最為安全。此外,飲食控制比單靠運動更有效,上班族應注意均衡攝取蛋白質與蔬菜,避免只吃單一主食。168斷食法適合晚吃早餐者,但關鍵仍在於飲食內容,亂試減重法可能導致「越減越肥」。專家提醒,應選擇能長期執行的方法,搭配每週150分鐘運動,讓健康成為日常習慣,達到理想體態。
男性與女性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營養需求不同,張語希營養師指出,20-40歲男性應補充蛋白質促進肌肉生長、B群助代謝、維生素E抗氧化;40-60歲男性則需補充鋅、鎂維持睪固酮、Omega-3護心、益生菌助腸道健康。20-40歲女性需補充鐵質防貧血、葉酸助孕、維生素D強健骨骼;40-60歲女性應補充鈣加上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膠原蛋白與維生素C則維持肌膚彈性。營養師建議均衡飲食,保健食品僅作輔助,定期健康檢查可制定更精準的營養計畫。
三高族群過年可透過調整進食順序來享受年菜,先從蔬菜如筍絲、白菜滷開始,再進食清蒸魚或豆腐等蛋白質,最後才攝取年糕、發糕等澱粉類主食,減緩血糖波動並控制總攝取量。張語希營養師建議,飯後零嘴應選原味堅果、無糖海苔或莓果類,搭配無糖豆漿或國寶茶等低熱量飲品,避開甜酒釀及含糖飲料等以降低健康負擔。
:三高患者應遵守「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原則來享用年菜,例如以清蒸或涼拌取代油炸,並加入高纖蔬菜。張語希營養師強調,進食順序具有一定重要性,先攝取膳食纖維,接著蛋白質,最後是澱粉,能有效減少血糖波動。湯品宜選擇清湯或蔬菜湯,並避開高脂肪與內臟食材。此外,節日零食可用原味堅果、無糖海苔等取代高糖食品,飲品則以無糖豆漿或紅茶檸檬為佳,並配合監測血壓與血糖維持健康。
跳過早餐減肥?研究指出,早餐攝取過少或不吃,反而可能導致BMI和腰圍增加,三酸甘油酯上升及好膽固醇降低,對心血管健康不利。根據西班牙德瑪醫院研究,早餐能量應占每日總熱量的20-30%,並注重蛋白質、纖維質等營養素的均衡攝取。研究顯示,高蛋白早餐可預防暴飲暴食,有助於減重及心血管健康。
近日適逢端午佳節,台灣素有吃粽子應景的習俗。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國人也更加關注粽子的熱量與內餡食材,深怕連日的「粽」口味讓體重數字突破天際。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截至今年4月底,全台約有三分之一縣市進入「超高齡化」門檻。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肉流失的風險之中,不僅體力與肌力急速下滑,更嚴重的還有可能引起失能或長期臥床,平均為漫長的7.4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