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長命百歲「從頭到腳」都要保養! 重症醫揭秘訣:「8部位」保持健康自然活得久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是否能邁向「健康老」,已然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個體的預期壽命長短與否,事實上可從身體各部位看出端倪。若年紀輕輕身體就已出現顯著的負面變化,要注意健康狀態恐怕已悄悄亮起紅燈,需要開始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是否能邁向「健康老」,已然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個體的預期壽命長短與否,事實上可從身體各部位看出端倪。若年紀輕輕身體就已出現顯著的負面變化,要注意健康狀態恐怕已悄悄亮起紅燈,需要開始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截至今年4月底,全台約有三分之一縣市進入「超高齡化」門檻。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肉流失的風險之中,不僅體力與肌力急速下滑,更嚴重的還有可能引起失能或長期臥床,平均為漫長的7.4年之久。
肌少症通常伴隨著老化所引起,但近來已有年輕化的趨勢,肌少症是肌肉的量與質減少的現象,包括:肌肉量低、肌肉功能低 、體能表現低的三低情況,專家表示,營養攝取不足是造成肌少症年輕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醒民眾應該要正確飲食搭配規律運動,來維持身體健康!
國寶級知名作家司馬中原於1月4日離世,其子證實司馬老師於去年12月31日出門步行時,返家經過小緩坡,因重心不穩不慎兩腳交錯造成左大腿骨折;住院期間更曾發生心臟休克、肺部積水等急性狀況。事實上跌倒是導致殘疾最常見且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特別在老年族群中發生風險更高。
接近入冬時節,心血管疾病風險隨之增加,背後原因竟與「肌少症」有關?瀚仕整合功能醫學中心歐瀚文醫師提醒,近期氣溫降低,民眾身體不適、以為心血管出問題就診人數暴增,究其原因才發現是「肌少症」問題。
國人生活型態轉變,再加上營養攝取不均與缺乏運動,更需注意提早來臨的「肌少症」風險。研究指出,40歲後肌肉質量流失速度加快,一旦肌肉流失過量,導致肌力、肌耐力下降,不只影響老年人行走速度與生活品質,更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及死亡率。
近年討論度高的「肌少症」,竟會增加慢性疾病及死亡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提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Dynapenia),能更有效評估預防肌少症(Sarcopenia),力弱症是指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
更年期並非女性專利,男性也會歷經更年期!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上年紀是大多數人不想承認的事,但近期若自覺「易怒、易熱、易憂鬱」,就要特別注意可能是更年期來臨的徵兆。無論男女,在40-50歲都會經歷荷爾蒙衰退,因此攝取特定營養素就顯得至關重要。
因全球禽流感影響、加上冬季溫度變化大,全球各地乃至台灣皆傳出「缺蛋」狀況,影響不少愛吃蛋的民眾。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表示,人體身上的皮膚、指甲、毛髮都需要蛋白質的營養才能構成;而一顆雞蛋約含有7克的蛋白質,確實不失為一良好蛋白質來源。
膝關節由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與腓骨、跟前方的髕骨構成,不只是承擔負重功能,更是人體進行運動時活動頻率最高的關節之一。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指出,國人最常見的膝蓋運動傷害,以運動中強力拉扯、發生碰撞,造成肌肉拉傷、挫傷為主,表現多為組織腫脹合併疼痛。非碰撞類運動如慢跑或自行車等個人運動,則因反覆動作累積成運動傷害,可能引起髕骨肌腱炎、韌帶慢性發炎等。
隨著防疫政策鬆綁,不少民眾打滿3劑疫苗後重拾健身運動的習慣。不過,若訓練過度「操過頭」,恐將導致嚴重的運動傷害。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蕭安芳醫師表示,診間有一60歲男子因新冠疫情,不久前才重回健身房運動,卻因為訓練過度而罹患「髂脛束症候群」,膝蓋痛到只能跛行就醫。
「下面」總是不舒服、緊繃,甚至總覺得肛門裡面有東西,到各科掛號卻找不出病因?疼痛專科楊琢琪醫師受訪表示,許多疾病都會造成會陰部疼痛不適,例如痔瘡、肛門瘻管、泌尿道發炎、陰道炎等,須先經由各別專科醫師診斷檢查,確認是否有前述疾病的「明確」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