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少症


想長命百歲「從頭到腳」都要保養! 重症醫揭秘訣:「8部位」保持健康自然活得久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是否能邁向「健康老」,已然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個體的預期壽命長短與否,事實上可從身體各部位看出端倪。若年紀輕輕身體就已出現顯著的負面變化,要注意健康狀態恐怕已悄悄亮起紅燈,需要開始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

長者3人中有1人「肌肉流失」! 醫呼籲快補充「1營養」:等同於一天吃50顆蛋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截至今年4月底,全台約有三分之一縣市進入「超高齡化」門檻。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肉流失的風險之中,不僅體力與肌力急速下滑,更嚴重的還有可能引起失能或長期臥床,平均為漫長的7.4年之久。

年輕人也可能肌少症? 專家揭增肌減脂菜單:加「這一包」補充優質蛋白質
肌少症通常伴隨著老化所引起,但近來已有年輕化的趨勢,肌少症是肌肉的量與質減少的現象,包括:肌肉量低、肌肉功能低 、體能表現低的三低情況,專家表示,營養攝取不足是造成肌少症年輕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醒民眾應該要正確飲食搭配規律運動,來維持身體健康!

國寶級作家司馬中原逝世! 跌倒高風險群不只長者? 危害最大因子竟是「它」
國寶級知名作家司馬中原於1月4日離世,其子證實司馬老師於去年12月31日出門步行時,返家經過小緩坡,因重心不穩不慎兩腳交錯造成左大腿骨折;住院期間更曾發生心臟休克、肺部積水等急性狀況。事實上跌倒是導致殘疾最常見且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特別在老年族群中發生風險更高。

秋冬胸悶不適竟是「肌少症」惹禍? 醫示警:45萬中高齡患者 死亡率恐暴增3倍
接近入冬時節,心血管疾病風險隨之增加,背後原因竟與「肌少症」有關?瀚仕整合功能醫學中心歐瀚文醫師提醒,近期氣溫降低,民眾身體不適、以為心血管出問題就診人數暴增,究其原因才發現是「肌少症」問題。

超過12秒恐有「肌弱」風險! 醫:男性應注意營養不均、運動不足增加肌少症
國人生活型態轉變,再加上營養攝取不均與缺乏運動,更需注意提早來臨的「肌少症」風險。研究指出,40歲後肌肉質量流失速度加快,一旦肌肉流失過量,導致肌力、肌耐力下降,不只影響老年人行走速度與生活品質,更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及死亡率。

有登山習慣也可能「肌少症」? 醫示警:力弱非肥胖者專利! 快做「3動作」降低肌少風險
近年討論度高的「肌少症」,竟會增加慢性疾病及死亡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提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Dynapenia),能更有效評估預防肌少症(Sarcopenia),力弱症是指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

不分男女! 發生「12種徵兆」就是更年期警訊? 營養師:快吃這些營素緩解症狀
更年期並非女性專利,男性也會歷經更年期!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上年紀是大多數人不想承認的事,但近期若自覺「易怒、易熱、易憂鬱」,就要特別注意可能是更年期來臨的徵兆。無論男女,在40-50歲都會經歷荷爾蒙衰退,因此攝取特定營養素就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