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射術後塗「類固醇」恐毀容? 醫駁斥:適當使用可避免反黑,沒做3件事才是元凶
網傳雷射術後塗類固醇恐「毀容」,引發擔憂。粹究美學診所皮膚專科傅筠醫師澄清,短期、正確使用類固醇不僅不會損害肌膚,還能有效控制發炎、降低反黑風險。研究也證實,術後48小時內使用類固醇可顯著減少色素沉澱。真正問題是過度塗抹、長期使用或忽略防曬、保濕等術後護理。醫師呼籲民眾避免盲信網路傳言,術後照護應諮詢專業醫師,建立正確觀念,才能確保醫美效果與肌膚健康。
網傳雷射術後塗類固醇恐「毀容」,引發擔憂。粹究美學診所皮膚專科傅筠醫師澄清,短期、正確使用類固醇不僅不會損害肌膚,還能有效控制發炎、降低反黑風險。研究也證實,術後48小時內使用類固醇可顯著減少色素沉澱。真正問題是過度塗抹、長期使用或忽略防曬、保濕等術後護理。醫師呼籲民眾避免盲信網路傳言,術後照護應諮詢專業醫師,建立正確觀念,才能確保醫美效果與肌膚健康。
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比例上升,早期治療可降低氣喘與過敏性鼻炎風險。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鄭百珊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應接受正規治療,勿亂用偏方藥膏,以免重金屬中毒或病情惡化。目前治療選擇包含類固醇藥膏、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及照光治療,應依病情個別調整。家長應注重日常保濕與環境清潔,減少塵螨等過敏原。過敏原檢測意義有限,八成患者病情非由飲食引起,應在醫師指導下選擇適當檢測與治療方式,以穩定控制病情並改善生活品質。
類固醇具有強效「抗發炎」作用,然而,在特定族群如有早產跡象的孕婦身上,短期施打類固醇是否對新生兒造成其他健康影響?研究發現孕期施打類固醇恐增加子女出生第一年內發生住院嚴重感染風險如敗血症、肺炎與急性腸胃炎風險升高1.22至1.52倍。
本身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曾經因腦中風、骨折導致活動力受限,罹患「五十肩」的風險可能更高?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邱如凰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55歲女性糖尿病患者,初期感到肩膀痠痛並不以為意,以為是文書工作的久坐型態所引起。豈料,隨著時間過去,其手臂舉高的角度開始受限。
隨著疫情逐漸解封,運動人口也逐漸增加,尤其是登山運動已成為熱門選擇。然而,登山過程中伴隨海拔漸升,環境條件也隨之改變,包括低氣壓、低溫、低濕度、高紫外線等。尤其低氣壓可能導致空氣中氧氣含量減少,造成高山症狀。
本身有「慢性鼻竇炎」問題,不僅可能造成鼻塞、嗅覺出問題,合併「鼻息肉」更可能影響耳部、引起中耳炎或耳鳴等狀況?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京澤醫師表示,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常見症狀有鼻塞、嗅覺減弱或喪失、鼻涕與黏液分泌物增加、臉頰及前額疼痛或阻塞感。
經常咳嗽、喘不過氣別以為是小事,一旦聽診時肺葉時有「魔鬼氈」撕裂的異音,就有可能是「肺纖維化」徵兆!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提醒,肺纖維化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或被患者以為是小感冒而錯失治療時機。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是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風濕病)之一,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是指造成發炎反應的物質是由本身所產生。循環中帶有對抗自體細胞的表面的專一性抗體,會結合到細胞表面成份,啟動發炎發應,不只造成細胞與組織傷害,還會形成可溶性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和組織內。
異位性皮膚炎究竟為何發生,又應該如何控制?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因素交織而成的疾病。當個體因遺傳而有「絲聚蛋白」受損的現象,容易造成表皮角質層難以保持水份,皮膚屏障能力不佳。一旦遇上環境因素如濕度、過敏源等,就容易引發異位性皮膚炎,且相當高比例會面臨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