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值 - 潮健康

T值

沒骨折也能用!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坦言:有望預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沒骨折也能用!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坦言:有望預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興分院林傳朝院長指出,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沉默殺手」,骨鬆初期難以自行察覺,多在發生骨折後才被發現。健保自2025年3月1日起擴大骨鬆藥物給付,讓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者即可用藥,達到「初級預防」與「次級預防」雙重效益。林傳朝醫師表示,骨鬆患者應配合骨密度DXA檢測,依T值採取「促骨生成」與「抗骨流失」藥物治療,並補充鈣質、維生素D及蛋白質,以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閱讀更多 »
台灣50歲以上每4人有1人曾嚴重骨折,您正面臨骨鬆危險?  醫籲:及早做3件事預防

台灣50歲以上每4人有1人曾嚴重骨折,您正面臨骨鬆危險?  醫籲:及早做3件事預防

台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醫師指出,台灣50歲以上民眾每4人就有1人曾發生骨折,顯示骨質疏鬆症風險不容忽視。骨質疏鬆症初期無明顯症狀,常在體態改變時被發現。林志隆醫師建議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早期診斷,並依醫囑使用「抗骨流失」或「促骨生成」藥物。3月上路的健保新制也讓尚未骨折的高風險族群受惠。另外,醫師也建議長者與患者日常應補充鈣質與蛋白質,搭配負重訓練維持骨密度與肌肉量。

閱讀更多 »
百密一「疏」難以復還!  別讓骨質疏鬆演變成壓迫性骨折

百密一「疏」難以復還! 別讓骨質疏鬆演變成壓迫性骨折

烹飪或存放食物時的錯誤行為,往往會成為生活中的「致病因子」,稍有不慎就可能傷害人體!毒理學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招名威教授於社群貼文表明,近期食安意外頻傳,不少民眾為求健康,開始在家中烹飪餐食並避免外食;殊不知用錯誤的方式處理食物,亦可能誘發嚴重的食品中毒情事。

閱讀更多 »
她一測發現骨密度「比婆婆還低」  7大極高風險族群快檢查

骨鬆並非老年人專利? 她一測發現骨密度「比婆婆還低」! 專家揭7大極高風險群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骨鬆患者也逐年增加。「骨質疏鬆症」為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會迅速上升。骨鬆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因「矮、駝、痛」與老化症狀類似,往往等到骨折發生並就醫才驚覺自身骨密度過低、確診骨質疏鬆症。

閱讀更多 »
疫情使骨鬆、骨折死亡率大幅上升? 醫師呼籲:勿隨意中斷治療、2大措施要做到

疫情使骨鬆、骨折「死亡率」大幅上升? 醫師呼籲:勿隨意中斷治療、2大措施要做到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因骨質疏鬆或骨折而死亡的人數竟悄然上升當中?根據《內分泌學》期刊與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研究指出,民眾待在家缺乏身體活動量,可能中斷骨鬆治療,導致骨折機率增加,其中髖部骨折對長者影響最大;而疫情期間人們因彎腰、坐下等日常活動而跌倒受傷的機率為疫情前的2倍,其中因骨折於30日內死亡的人數比例竟翻倍成長,由4%上升至9%。

閱讀更多 »
骨質疏鬆症讓她5年脊椎斷5次! 骨鬆徵兆「7中1」就要小心

骨質疏鬆症讓她5年脊椎斷5次! 骨鬆徵兆「7中1」就要小心

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隨著年紀增加,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攀升。即使民眾對骨鬆的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往往在發生意外就醫時,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質疏鬆。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趨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也有了不同的選擇,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而言,提供更積極且方便的治療。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