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年會驚現「抗癌益菌」! CBM588聯合免疫療法延長肺癌存活期?
第28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在2024年5月4日於台北萬豪酒店盛大舉行。該年會邀請國內外腫瘤醫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癌症治療的最新進展和未來方向。其中,益生菌在增強免疫療法備受關注。
第28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在2024年5月4日於台北萬豪酒店盛大舉行。該年會邀請國內外腫瘤醫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癌症治療的最新進展和未來方向。其中,益生菌在增強免疫療法備受關注。
隨著全球疫情逐步趨緩,不僅國內觀光客開始增加、出國旅遊者也一窩蜂「傾巢而出」。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境外旅客開放加上國內口罩政策的鬆綁,民眾此時更容易忽略鞏固身體保護力的重要性。即使此前已經確診、或施打過新冠疫苗,不代表就此擁有「無敵星星」,仍可能暴露於二次確診的風險中。
人體中發現了一種攻擊能力更強的殺傷細胞,恆定自然殺手 T 細胞 (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iNKT),它結合T細胞和NK細胞優點,兼具免疫調節和毒殺性,同時擁有抗癌免疫力與抑癌效果,台大血液腫瘤科林凱信名譽教授表示「iNKT細胞數量雖稀少,卻擁有強大力量,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今年2022年,衛福部公布癌症已連續40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的首位。許多人仍處於對癌症的恐懼中,一旦得醫生宣告,常不知所措、怨天尤人,為什麼是我?其實癌症並不一定是絕症,尤其近幾年來免疫治療出現之後,讓癌症成為一種「可控制之慢性病」,變為可能。
因應後疫情新興傳染病的可能變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舉辦「2022 年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暨預防研討會」,引言人王復德理事長表示,台灣自2002年SARS疫情中獲得寶貴經驗及每年預防演練,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顯著成果。隨著防疫政策從嚴格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的全球趨勢,指揮中心也宣布放寬配戴口罩等防疫規範,似乎在可預期的未來,人們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百年大疫COVID-19橫空出世,牽動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重大改變。隨著Omricron變異株大規模傳播及疫苗施打普及,主要國家多已採取解封措施,台灣也將逐步走向全面開放與疫情共存,然而,病毒持續出現變異位點,是否可能引爆下一波疫情?《台灣篩檢學會》為此舉辦「Omicron 變異株與次世代疫苗」,邀集各界專家由生物演化、臨床醫療、公衛政策多重角度,針對變種病毒及疫苗醫藥發展進行回顧與趨勢探討。
肺癌近年躍升為台灣十大癌症死因首位,有「新國病」之稱。然而早期肺癌較難察覺,久咳、咳血更非肺癌唯一徵兆,甚至頭痛、骨頭疼痛都暗藏警訊?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指出,肺部、腦部、肝臟、骨頭、腎上腺是肺癌最常見的五大轉移位置,其中,肺癌腦轉移及肝轉移的治療預後較不理想,而骨轉移的病人可能因疼痛至骨科求診,才被意外發現是肺癌引起。
癌症是21世紀威脅人類性命健康最重大的疾病,近年關於「免疫治療」的應用與研究方興未艾,被視為治療癌症的新希望。廣義的免疫治療包括免疫藥物治療、癌症疫苗及免疫細胞治療三種模式,而「免疫細胞治療」是將取出的免疫細胞培養、訓練,打造成免疫軍隊注回體內,從而增強抵抗癌細胞的能力。
人體運動後產生的乳酸一般被認為是代謝廢物,卻可能對腫瘤免疫治療有幫助?一篇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宣稱,乳酸能夠增加CD8+ 毒殺T細胞的幹細胞特性,並增加抗腫瘤免疫力。乳酸真的能增強癌症的免疫治療嗎?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粒線體暨免疫腫瘤微環境實驗室主持人李岳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這項研究所使用的「乳酸鈉」是否等同人體內源性的乳酸(lactic acid)無法確認,看待該篇研究的結論須謹慎保留,尚待更多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確診後即使幸運地沒有罹患長新冠,但身體的免疫系統卻已悄然發生變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於社群發文表示,國外有不少確診者康復後接連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已有專家認為,確診新冠造成的免疫系統變化,可能導致個人面臨其他傳染病的風險。
不可小看心理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過多的壓力可能會加速免疫功能的老化,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甚至感染COVID-19病毒的風險。《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就指出 ,各種社會壓力如創傷性事件、工作壓力、生存壓力以及社會性歧視等,都可能是同年齡者的免疫系統功能落差的原因。
Omicron病毒不斷變異,接種疫苗加上自然感染,將是抵抗病毒的「無敵星星」?最新一份6月15日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針對疫苗保護力、感染變異株的「自然免疫」,以及感染病毒加上疫苗的「混合免疫」(hybrid immunity)進行比較,研究發現,曾感染病毒對BA.2的保護力僅有46.1%,而曾經感染確診加上3劑疫苗的保護則來到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