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緩解憂鬱症最佳解? 研究聲稱:效果比藥物、認知療法高1.5倍
心理疾病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歷經3年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形成的壓力與孤獨感,對特定族群而言或許難以抹滅。不過,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研究認為,日常採取具一定強度的「體育活動」,或許有機會逆轉高壓力與心理疾病帶來的危害。
心理疾病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歷經3年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形成的壓力與孤獨感,對特定族群而言或許難以抹滅。不過,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研究認為,日常採取具一定強度的「體育活動」,或許有機會逆轉高壓力與心理疾病帶來的危害。
定期運動的頻率愈高,比起只在周末時間運動更具健康效益?過去曾有不少坊間說法認為,只在周休六日運動的「周末戰士」型態並不健康。不過,近期有研究團隊針對成年人每周運動頻率進行分析,發現「周末戰士」死亡率並未高於一周3次以上的高頻率運動族群。該研究發表在《JAMA內科》期刊上。
先前的研究指出,即使是輕度的步行運動,只要每天持之以恆執行也能增加心肺健康、並有機會延長壽命。相較步行而言更為進階的「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被認為能燃燒更多的熱量、並有益於心血管健康。北歐式健走最初作為滑雪運動源於夏季時使用的訓練方式之一。近年來在世界各地以健身、運動等模式開始風行。
過去研究發現,長期久坐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而認知功能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學業成績。因此,藉由提升兒童的身體活動量,達到學業成績進步的效果,這件事情就變得更加重要了!今天跟大家介紹一種「便利」的運動方式,只需要用到短短的時間,且沒有空間、場地上的限制,是隨時隨地都能夠完成的運動!你猜到了嗎?那就是高強度間歇運動。
躲疫情待在家,缺乏運動反而更容易染疫?健身工廠三重廠、蘆洲廠教練Arissa認為,經常有運動習慣族群者,免疫系統會更為健康,除了能夠減少染疫風險,提升肌肉量也對恢復力有幫助。Arissa教練建議,無論是居家隔離或是居家照護,除了健身房之外,在家中或辦公室都可進行全身訓練,可多練習深蹲、橋式、弓箭步,不只能增加新陳代謝,也可提升核心肌群、下肢肌肉等肌力。
目前的健康飲食風潮大致以預防慢性病、肥胖的「減重飲食」為主;然而體重過輕者、有固定運動習慣但肌肉量不如預期者亦不在少數。許多人會嘗試飲用「蛋白粉」調製的飲品補充蛋白質、期望獲得更高的肌肉量,不過若個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肝臟疾病,過多的蛋白粉或許有害上述患者的身體健康。
運動完時常感覺肌肉痠痛?隔天上班甚至感覺全身僵硬、行走困難?事實上,肌肉痠痛嚴重者較容易出現「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的狀況,通常在運動後2-3天出現運動區塊的疼痛與僵硬。若要避免肌肉痠痛的狀況發生,可採取以下6種方法緩解痠痛感。
新冠疫情再度於國內延燒,欲避免中重症或住院的風險,除了平時做好防疫措施,適度的運動鍛鍊增強心肺功能,也對染疫後的身體狀況有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近日發布的研究指稱,施打疫苗後每日至少鍛鍊90分鐘,將有助於提升體內的抗體濃度,對疫苗副作用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重拾運動習慣後發現「不復當年勇」,不單單只是年齡增長、疏於訓練的問題,也與體內蛋白質的機制變化有關?《臨床研究期刊》刊載的研究表明,長時間不運動將導致肌肉中的蛋白質發生變化、失去活性,並可能使恢復運動後的個人表現顯著下降。透過先前的研究可得知,透過檢測血管內層中的蛋白質「Piezo1」,可以了解運動期間肌肉內的血流變化。研究團隊將遭受破壞的Piezo1細胞植入小鼠體內,並將其與具有完整Piezo1細胞的小鼠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體內Piezo1細胞失去活性的小鼠,在10週後的跑步、攀爬和步行表現皆低於健康的小鼠。
長期久坐電腦前,小心圓肩、駝背、烏龜頸上身?健身工廠信義廠健身教練李冠穎指出,在健身房可以發現國人駝背比例相當高,除了先天的骨骼因素,大多為長時間工作的上班族、長期讀書考試的學生或廚師等經常前舉手臂的族群,容易因長期不當姿勢,造成胸部、頸部肌肉過度緊繃以及背部無力。可說是最常見的「文明病」。
不少民眾選擇透過運動鍛鍊塑造體態,但運動不僅能改善外觀,對心理健康而言同樣具有正向作用。先前學界已證實,長期的鍛鍊習慣將改善憂鬱症患者的相關症狀。運動不僅能改善心理疾病,美國運動心理學家Josephine Perry更表示,透過運動將為心理健康帶來5種好處。
重訓風氣漸盛,但是挑錯鞋子可能會增加運動傷害風險?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洪煒竣醫師指出,在練習靜態的力量訓練動作時,足底肌肉必須有適當的抓地力,或盡量增加腳板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可強化反饋力量並增加軀幹穩定性,因此,較不建議穿著有氣墊的慢跑鞋、籃球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