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大疫苗新聞揭曉!「HPV、RSV、帶狀疱疹」皆入選 醫:疫苗不只預防,更提供多重保護
HPV疫苗接種擴展至國中男生成為2024疫苗十大新聞榜首,李秉穎醫師表示,顯現此疫苗對群體免疫的重要性;黃玉成醫師則強調RSV疫苗的保護力,特別是對嬰幼兒和高齡者。此外,帶狀疱疹疫苗除預防疼痛,研究顯示還可降低失智症風險。疾管署莊人祥署長呼籲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以防疫情升溫,並強調高齡者接種疫苗副作用更少,應安心施打。
HPV疫苗接種擴展至國中男生成為2024疫苗十大新聞榜首,李秉穎醫師表示,顯現此疫苗對群體免疫的重要性;黃玉成醫師則強調RSV疫苗的保護力,特別是對嬰幼兒和高齡者。此外,帶狀疱疹疫苗除預防疼痛,研究顯示還可降低失智症風險。疾管署莊人祥署長呼籲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以防疫情升溫,並強調高齡者接種疫苗副作用更少,應安心施打。
麻疹病毒傳播力極高,一名患者可傳染12-18人,遠超流感及新冠病毒,特別是5歲以下兒童及未接種疫苗者風險最高。疾管署建議1981年後出生者若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可自費接種MMR疫苗以增強保護力。此外,接觸病例者需進行18天健康監測,若有疑似症狀應自我隔離並聯繫衛生單位,接種疫苗仍是防止疫情擴散的最有效方式。
台灣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持續攀升,特別在流感季更顯危險。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一類致命性傳染病,尤以19-64歲未打疫苗的慢性病族群風險增高。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醫師提醒,該菌易致肺炎、敗血症,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等高風險群的死亡風險顯著。台灣醫學會呼籲七大族群,包括高齡者、糖尿病及慢性心肺病患等,應諮詢接種PCV13或PCV15等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減少重症風險。
年假即將到來,可預期的返鄉潮、出遊潮,以及公共場合聚餐等團圓活動,都恐增加新冠感染的潛在風險,在流行性呼吸道疾病依舊盛行之際,民眾擔憂隨時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因此,衛生福利部於新年假期前夕,引進約超過16.5萬劑的Nuvaxovid XBB1.5疫苗,鼓勵民眾前往施打疫苗以提升身體防護力。
年關將至,面對暴增的人流與車潮,除了主動採取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相關疫苗的接種對於脆弱族群亦至關重要!衛福部疾管署近期發布新聞稿指出,為因應新冠、流感與其他病菌造成嚴重的社區傳染,民眾應積極施打疫苗,獲得最即時的保護力。
全球湧入大量「兒童白肺」事件,甚而引起世衛組織(WHO)的注意,表達對中國境內病例激增的擔憂。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說明,目前北京呈現「多種病原體共存」的趨勢,除了近期爆發的肺炎黴漿菌之外,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的案例也同步上升。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發生「皮蛇」不只會起水泡、神經痛,也可能會增加未來心臟病的風險?一項前瞻性研究追蹤16年、超過20萬名成人的數據顯示,與未罹患帶狀疱疹的人相比,罹患過帶狀疱疹者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長期風險高出30%,而且在發生帶狀疱疹之後,風險升高時間可能長達12年之久。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
近年男性因HPV引發頭頸癌、口咽癌的人數快速竄升,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出近10倍。值得注意的是,不關乎性別,每個人終身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成,醫師提醒不論男女,都應及早接種HPV疫苗。
睽違812天,國內的「室內口罩禁令」終於在今日(20日)宣告解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表示,事實上口罩禁令的鬆綁確實有其必要性,對於民眾的生活習慣、社會氛圍,乃至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都有以下明顯的好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昨日(2月9日)防疫記者會表示,經考量國內疫情逐漸平穩、且醫療量能充足,經由跨部會溝通研議與綜合評估後,如疫情持續穩定可控,自2月20日實施以下室內戴口罩放寬之通案性規定。疫情指揮中心指出,於以下2大指定場所之室內空間,仍須按規定全程戴口罩。包括醫療照護機構:醫療、醫事、老人福利、長期照顧服務、榮譽國民之家、兒童及少年服務、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等;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及場等。
即使距離新冠病毒問世已屆滿3年,對於新冠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ivd)的研究仍方興未艾。除了大眾熟知的腦霧、嚴重咳嗽、失眠等後遺症,目前科學家更直指病毒對多器官的影響,恐怕為「不可逆」!權威期刊《Nature》指出,長新冠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現「多器官老化」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