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一百分就不做八十分!南北奔波不辭苦的腸胃科名醫/吳文傑醫師《潮健康》專訪
初見吳文傑醫師時,是在電視臺的攝影棚。記者臨時「突擊」,邀他在後台受訪。沒想到他一口答應,俐落地將外套交給助理,然後就對著鏡頭,談起他最熟悉的「胃食道逆流」。
「門太鬆、壓力大、太敏感!」簡單九字,精準總結胃食道逆流成因。每回訪談,絕不拖泥帶水,如同一場流暢細膩的內視鏡手術,「無痛」解決所有病患的疑難。
採訪結束,吳醫師對記者一揮手,又趕往下一個行程。步伐如飛,瀟灑自若。
爽朗陽光擅畫畫 意外受傷開啟學醫之路
很難想像,爽朗陽光的吳文傑醫師,其實藝術細胞相當發達,從小還是美術能手。就讀武陵高中時想過成為建築師,第一志願是成大建築系。沒想到,高三一場意外受傷見血的經驗,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
「到我自己受傷才發現,幫助受傷的人,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那天是二類組申請轉讀三類組的最後一天,他就在當天報名轉組,開啟了邁向醫學系的道路。
然而,這條路並沒有原先想的順遂。
距離考試只有一年時間,轉讀三類組等於一年要讀別人兩年的書,吳文傑醫師笑說,那年數學考得很差,只考到陽明的醫療放射系,於是半年後又再重考,才順利考上北醫。
如此艱辛曲折,也要踏上從醫之路,其實與家人有關。吳文傑醫師的爺爺罹患胰臟癌,最後因病離世。當長輩纏綿病榻之際,親人的焦急憂慮,他都看在眼裡。他想,如果自己幫得上忙就好。
幫助別人、幫助家人。種種願念引領著腳步,成就了一位專業耐心的腸胃科醫師。
自認愛哭又纖細 為家人走入腸胃內科
在北榮完成實習之後,將面臨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的科別選擇。吳文傑醫師笑說,外科醫師就像「醫龍」受人景仰,但是對自己而言過於「操勞」。相較之下,內科一樣能夠救人,並且有更多時間與病患、家屬溝通病情。當時他的首選,是心臟內科與腸胃內科。
「沒選心臟科,是因為我很愛哭!」吳文傑醫師說,心臟科醫師能夠挽救寶貴性命,但也有很多病人其實救不回來,會在心導管室走掉。因此,心臟科醫師的心臟,要比病人更強壯才行。
「我很容易感受病人和家屬的難過,如果每天都經歷這種生死邊緣的話,可能會憂鬱症,哈哈!」自認太過纖細、敏感,於是選擇了能為病人動手術,又能照顧病人肝、膽、胰、脾、腎,看診範圍廣大的腸胃科。再者,家族有胰臟病史,進入腸胃科領域,也有助於照看家人健康。
爽朗的笑聲下,卻有著纖細敏感的性格。看似衝突的特質,融合成一副獨特的俠心仁腸。也為全台灣受「胃食道逆流」所苦的病人,燃起一盞希望的燈火。
醫師跑不是病人跑!能做一百分就不要八十分
翻開吳文傑醫師的臉書、部落格,一眼能看到這些年,他不斷分享各種治療案例與科學研究。其中大部份內容,都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其實,吳文傑醫師在2017年起,就開始執行國內首例胃食道逆流「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手術,逐漸吸引各地病人北上求診,這才發現,沒被好好照顧的胃食道逆流患者,遠比想像中的多。
「有很多人從東部、南部甚至外島來看病,我看了很難過,因為病人耗費一整天時間,我只能給他5分鐘、10分鐘。」當時,台灣專門診斷胃食道逆流的儀器和風氣比較不普及,眼見病人們遠道求醫。作為醫者的使命感如同野火,一發不可收拾。
「那時候,有棒球選手特地從台南上來找我,還有老人家遠從高雄上看診,加上台灣那時候專門研究(胃食道逆流)微創手術的醫師不多,我心裡想,應該醫生跑,不要病人跑!」
然而現實困境是,雖然不少醫師願意投入胃食道逆流治療,在健保制度與醫院經營策略之下,許多醫院基本上不願意購買「不賺錢的儀器」,比如食道壓力檢測、24小時酸逆檢測等最新設備,具備齊全的醫院非常少。
手無寸鐵,英雄亦無用武之地。醫師亦然。
所幸,因緣際會之下,吳文傑醫師遇到了員榮醫院及員生醫院的張克士總院長。張院長告訴他,台灣可以做到跟國外一樣好,不要管賺不賺錢的問題,我們要給病人最好的治療。
「因為這句話,我就殺到員林去了。」吳文傑醫師說。
當時,員生醫院剛由員榮醫療體系接手2年,還在打地基階段,耗費了很長時間,才建構起完整的胃食道逆流醫療環境。回顧從前,吳文傑醫師難掩欣慰的說,很多台灣最好最新的治療,都是員生醫院開始做的。他讓患者在台北看門診、到員生醫院做手術,自己幫病人「南北分流」。從此,許多病人不用跋山涉水,也能掛上他的門診。
「我是處女座,強迫性人格,總是想說,既然能做到100分,為什麼只做80分?以前也根本沒想過,我會到中南部看診!」吳文傑醫師笑說。
有這樣的醫師照顧,病人幸莫大焉。
疫情被太太禁止回家 快篩「證明清白」才能抱小孩
醫師畢竟屬於高工時行業,再加上台北中山醫院、員生醫院兩地看診,醫生娘不會抱怨嗎?吳文傑醫師笑說,其實去員生醫院任職前,沒問過醫師娘意見,只是告訴她說要去員林,跟她討論如何配合而已。
話雖輕描淡寫,但家中有四個小孩和老人家,對太太只有滿懷感激。沒有太太和家人的全力支持,無法支持他這樣的行醫工作。最近疫情升溫,醫師娘不准他與孩子接觸,連停車在樓下與二樓家人「癡癡相望」也不行,「完全把我當有毒物!」
連準備孩子的文具、餐點想要外送回家,也被太太打槍:「你帶的東西都可能有病毒!」弄得他哭笑不得。近期,醫師娘終於「解封」,要求他回家前先做快篩「證明清白」,全身消毒後才能和孩子接觸。難得回家,終能享受天倫之樂。
吳文傑醫師說,防疫時間一久,連久經戰陣的專業醫師,也會開始想家。然而,疫情恐怕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大家是否應該思考,在未來的台灣,怎麼樣的醫療環境和醫病關係,才是可長可久的?
疫情不會近期消失 台灣人應反思看病慣性
「疫情不會在一、兩年內消失,大家口罩還是要戴好。」話鋒一轉,又回到諄諄衛教的醫者角色。吳文傑醫師提醒,解封之後,仍應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聚集,降低感染率,也減少醫療能量消耗。隨著各大醫院降載清零,習慣「逛醫院」的台灣民眾,需要徹底反思過去習以為常的「看病慣性」。
「在健保的環境之下,台灣人真的太愛看病!」
吳文傑醫師指出,疫情期間,看診模式出現不少變化,需要定期拿藥的慢性病患,像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多改為只掛心臟科門診,由一位醫師進行整合性醫療。不降反增的是精神科門診,反映出人們在疫情期間面對工作、家庭多重壓力,處在更緊繃的焦慮與恐慌之中。
相反的,腸胃科病人減少許多,過去不斷重覆就診拿藥,拿胃痛藥、脹氣藥、便秘藥的病人,疫情期間不方便來醫院,沒有吃藥也過得安然如常。吳文傑醫師說,如果不是高危險的慢性疾病,或許趁此機會,戒掉依賴藥物的習慣,維持健康生活和行為,會是更好的方式。
百年大疫之後 更要珍惜醫病關係
面對百年大疫,台灣疫情雖有升溫,總體仍控制在一定範圍。人們感激醫護人員堅守崗位,但是,疫情之後呢?
「其實,我們就像消防、軍人、警察一樣,職責所在,就算知道危險,也願意趕赴前線,只希望醫病關係可以保持相互信任,不要疫情期間對醫護人員好,疫情之後,又開始攻擊謾罵。」
吳文傑醫師語露感性,人心易變,醫護人員每每成為疫病時代的英雄,時代之後,何以卻變為狗熊?他說,無論是醫病之間、又或者政府與醫護人員之間,希望不是短暫看重醫療人力的珍貴,疫情過後又開始百般為難。
「這是我最希望的。」這一刻,語重心長之際,又見醫者仁心的自然展現。
吳文傑醫師
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 主任
員生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 主任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日本國立癌病中心消化內視鏡科及放射線科研究員
林口長庚醫院內視鏡科研究員
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科研究員
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
主治項目
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食道熱射頻燒灼術、消化性潰瘍以及胃食道逆流、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癌檢查及治療、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治療、超音波、胃鏡、大腸鏡、早期消化道內視鏡治療。
粉絲專頁: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