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賓州大學研究:青少年更容易有危險駕駛行為
如果你做事明快果決、敢怒敢言,恭喜你,你可能尚保有「年輕人」的特質!電影《賭神》中曾有句經典台詞:「年輕人就是年輕人,太衝動了」,表示牌桌上貿然行動的,大多是容易衝動的年輕族群。這句話恐怕也適用18到24歲的用路人身上,而且帶來的風險更不可小覷。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最新研究認為,年輕人和其他年齡層的用路人比起來,更容易發生危險駕駛行為。
如果你做事明快果決、敢怒敢言,恭喜你,你可能尚保有「年輕人」的特質!電影《賭神》中曾有句經典台詞:「年輕人就是年輕人,太衝動了」,表示牌桌上貿然行動的,大多是容易衝動的年輕族群。這句話恐怕也適用18到24歲的用路人身上,而且帶來的風險更不可小覷。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最新研究認為,年輕人和其他年齡層的用路人比起來,更容易發生危險駕駛行為。
現代人3C產品不離身,隨時隨地都在進行線上通訊。加上先前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人在家工作,成為名符其實的「宅男宅女」,無法聚會見面之下,親友聯繫更需倚賴社交媒體或者視訊軟體。誠然,手機通訊工具和社交媒體,能滿足人類在疫情期間的聯繫、娛樂等等需求,但也可能與疫情傳播加劇有關?加拿大科學團隊的研究認為,使用社交媒體次數越高的國家,越可能增加新冠病毒的病毒傳播速度?
夏日已至,許多人因為高溫炎熱,身體容易因為流汗過多而導致汗味加重,而若是本身又合併狐臭的症狀,一進到室內場所更是讓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黃昭瑜醫師受訪表示,狐臭其實與「遺傳」和「體質」兩大因素最為相關。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從五月份爆發以來,已累積新增超過一萬名本土案例。在五月份以前,原先國內疫苗到貨與施打意願不高,使得疫情爆發後一度陷入無疫苗可打的困境。雖說進入八月後,疫苗荒有逐漸抒緩的趨勢,疫苗接種率也慢慢提升,但也傳出數起已施打疫苗後仍確診的新聞。醫師提醒,由於疫苗施打需要一定時間後才會產生保護力,並非施打後立即對病毒免疫,強調打完疫苗後,仍應該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群接觸,並作好與防疫衛生工作以盡可能避免感染。
因現代人飲食習慣差,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慢性病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全球目前每11人就有1人有糖尿病問題;有「美食之都」稱號的台灣,糖尿病患者在2019年更是突破了220萬人,其中40至64歲的患者就高達59%。這些數據體現台灣人飲食習慣普遍不佳,平常習慣吃太油、太甜的食物使血糖升高可能是慢性病發生的主因之一。若你此時已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根據澳洲的最新研究,多吃水果或許可以幫助你的身體脫離糖尿病的魔爪!
「人與人的連結」不只可能傳染新冠病毒,還可能與子宮頸癌、外陰癌、肛門癌、口咽癌有關?事實上,透過性接觸傳染的病毒,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的威脅性絕不容小覷,除了為人熟知的女性子宮頸癌之外,也可能造成男性感染菜花或多種癌症風險。除了固定性伴、安全性行為之外,施打HPV疫苗也已被廣泛使用,然而實際走訪街頭,可發現民眾對於HPV病毒及施打疫苗的效果,瞭解程度並不普遍。
沒經歷過社團生活,學生時代似乎就不算完整。很多人認為社團生活能夠幫助年輕人學習如何與群體相處,對於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都有正面幫助,還能促進管理時間的自律能力。正常的社團生活能帶來正面效益,不過如果太喜歡參與其中,有可能是自制力不足的心理反應?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表示,參與校內活動、結識新朋友,可能像吸毒、酗酒一般,增加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風險。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許多上班族也慢慢結束「Work From Home」的日子,轉而前往公司辦公。先前三級警戒時,在家上班對不少人而言帶來一種「解放」,不必固定窩在同一個辦公桌前長時間採取同一個姿勢上班。不過,上班型態的改變也可能帶來不良姿勢的問題,尤其是盤腿坐、翹腳坐、半坐半躺,容易造成「爽到筋艱苦到骨」,讓你重返公司上班時才驚覺自己全身腰酸背痛!而民眾該如何避免錯誤姿勢對肌肉筋骨的傷害呢?
音樂是最古老純粹的藝術形式之一,時至今日人類仍然熱愛音樂,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行人戴著無線耳機,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之中。由於音樂節奏與心跳頻率類似,很多人以為睡前聽點音樂可以幫助睡眠。不過,音樂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是一種生活中的「雜訊」,會影響身體休息的品質。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研究認為,聽音樂睡覺其實對睡眠並沒有實際幫助。
COVID-19病毒感染不但可能引發重症和死亡,即便經過治療之後痊癒,仍可能會造成嚴重後遺症。義大利IRCCS San Raffaele科學研究所神經影像學團隊追蹤COVID-19感染者,從住院後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到出院後10個月,有一定比例出現認知功能改變、憂鬱情緒障礙、創傷後症狀群(PTSD),部份症狀甚至持續到感染痊癒之後。
台灣疫情逐漸趨緩,自八月以來,新冠肺炎確診數也都保持在個位數,但是疫苗施打率遠不及美、韓等國。由於孕婦抵抗力較低,婦產科醫學先前曾呼籲應優先讓孕婦族群接種mRNA疫苗,而疫情指揮中心也於8月3日宣布將針對第一至第三類對象及孕婦及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第九類對象等,共計51.9萬人,可於第五輪施打莫德納疫苗。雖說台灣的「疫苗荒」有漸漸抒解的趨勢,打疫苗後猝死的新聞又引發民眾憂慮,再加上腺病毒疫苗有極罕見血栓風險,網路上也有聲音開始討論,女性月事來臨時是否適合施打疫苗的討論。重症醫師的答案則是:「月經時打疫苗安全無虞」!
總是覺得心情沮喪、提不起勁,對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沒有興趣,是憂鬱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成年人罹患憂鬱症(或稱重鬱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風險比一般人所想更高。根據統計,目前全球高達2.64億人有憂鬱症困擾,是影響成人健康的普遍疾病。德國最新研究認為,適當的運動訓練,能夠減少憂鬱症狀並改善病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