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關係」跟劈腿、外遇有何差異? 心理師:伴侶有6徵兆恐是外遇跡象
一般人對於「伴侶關係」定義,大多是一對一的交往模式。如果在伴侶關係中對方提出一對多或多對多,所謂「開放式關係」,是否表示對方心理不正常?大眾對於開放式關係的認知又是否有所誤解? 山曉心理治療所所長許家綺心理師受訪表示,「開放式關係」的定義為是由伴侶雙方充分討論後,容許「非單一親密關係」的關係型態之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狀態,可能依性別、年齡或心理需求而有差異。真正的「開放性關係」是雙方共同認知、定義甚至量身打造的感情狀態。
一般人對於「伴侶關係」定義,大多是一對一的交往模式。如果在伴侶關係中對方提出一對多或多對多,所謂「開放式關係」,是否表示對方心理不正常?大眾對於開放式關係的認知又是否有所誤解? 山曉心理治療所所長許家綺心理師受訪表示,「開放式關係」的定義為是由伴侶雙方充分討論後,容許「非單一親密關係」的關係型態之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狀態,可能依性別、年齡或心理需求而有差異。真正的「開放性關係」是雙方共同認知、定義甚至量身打造的感情狀態。
為何每到天冷時節,想減肥瘦身比「登天還難」?「微笑藥師」廖偉呈藥師表示,氣溫寒冷時,人體為了適應外界溫度,必須消耗更多熱量以產熱。在基礎代謝相對增加之下,更容易引發飢餓感讓人吃進更多食物。
拜醫學進步與科技發達之賜,「器官移植」的手術難度較數十年前簡便安全。器官移植手術多以活體捐贈器官為主;不過,近期美國巴爾的摩卻出現首例以「基因改良豬隻」心臟植入人體個案,驚動全球醫界。
臺中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郭馥瑄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發生原因為腦部的「中腦黑質」、「基底核」與製造多巴胺的神經元退化有關,至於腦部為何退化、在何時退化,仍有待醫學研究釐清。常見的發病年齡為50-60歲,診斷年齡平均約60歲左右;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1-2%。
年假期間,旅居在外的商務人士或學子陸續返台,準備與家人團圓過年。不過,國外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疫情相對嚴峻,連帶影響國內確診數隨之增加。值此危急時刻,是否應避免外出聚會、並取消相關年節活動?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表示,自1月初桃機爆發群聚事件以來,國內疫情確實有升溫現象。以目前二級警戒的態勢而言,疫情指揮中心雖未針對內用行為採取管制措施,提醒民眾關注指揮中心的最新公告,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方針;並因應政策隨時做出調整。
「蛋蛋」──睪丸為男性體內神經分布最為密集的器官之一。當承受外力撞擊時,痛感往往較其他部位強烈。亞東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俊翔醫師表示,除了外力造成的疼痛狀況,副睪發炎、精索靜脈曲張或睪丸扭轉等情況,也可能使男性疼痛難耐。陳俊翔醫師表示,細菌或病毒可能由男性輸精管入侵,導致副睪或睪丸發炎。少數發炎是經由性行為傳染,以睪丸疼痛表現來說,較可能是尿路感染所導致,而非淋病、梅毒等性病。此外,攝護腺發炎也可能導致會陰部疼痛,以及輕微睪丸疼痛症狀。
睪丸內若有硬塊,可能是「睪丸癌」前兆?亞東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俊翔醫師表示,洗澡時「自摸」發現陰囊內有大小不一的硬塊,可能是睪丸內出現惡性腫瘤,應及早就醫檢查並接受治療。陳俊翔醫師解釋,睪丸癌好發於年輕族群,40-50歲以上的病例明顯較少。一般而言,60-70歲長者罹患睪丸疼痛腫脹,較有可能是副睪發炎引起。
長期缺乏伴侶陪伴,或許並非個人意願。不過,感情世界的不順遂,確實可能對身體健康有所影響。一項《英國醫學期刊》(Britsh Medical Journal)刊載的研究即指出,長期缺乏伴侶、並屢次遭受分手之苦的男性,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DNA病毒,一共有150種以上的病毒型,其中可分為低危險型與高危險型。HPV病毒是男性及女性重要的傳染病源,其中HPV第16型、第18型屬於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男女性外生殖器癌有關。HPV第6型、第11型感染則會造成菜花(生殖器疣)。
過年將至,家家戶戶習慣多準備食材,取其「年年有餘」的吉祥涵意。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表示,年夜菜不建議烹煮過多份量,也不建議隔餐重覆食用,除了避免營養流失、也可以降低食物中毒、引起腸胃炎等風險。顏宗海醫師表示,當食物置於7°C -60°C的環境中,易受微生物所汙染,醫學上稱為「危險溫度」。熟食類建議烹後1-2小時內完成食用。若無法在一餐吃完,應將剩菜存放在低於7°C的環境中(如冰箱冷藏庫)。飯菜擺放的時間,冬季建議一小時存放,夏季建議在2小時內放入低溫保存。
Omicron變異株病毒持續升溫,全球正在加快施打第三劑追加劑疫苗,甚至第四劑疫苗的腳步。不過,權威科學期刊《Nature》卻指出,Omicron變異株病毒強大的傳染能力,讓某些原先有效的疫苗「形同潰敗」,而這類疫苗主要是中國生產製造的「減活疫苗」。
Omicron變異株再度造成疫情緊繃,一旦防疫再度升級,室內外運動場館空間又可能面臨關閉。然而,缺乏運動是全球死亡率的第4大風險因素,也被認為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風險因子。加州大學團隊發表於國際期刊《BJM》的研究指出,長時間不運動(一周運動不到10分鐘)的COVID-19 患者,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有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