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死亡率50%!  心衰竭分3大類   女性、長輩更易輕忽3症狀

5年死亡率50%! 心衰竭分3大類 女性、長輩更易輕忽3症狀

脂肪是巨量營養素之一,脂肪酸也是人類必需的營養素,1公克脂肪提供9大卡熱量,無油烹調會大量減少食用油,但無法從食物中獲得完整脂肪酸、造成營養失衡。飽和、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是油脂類的分法,除了烹調用油外,三類油脂也普遍同時存在於蛋白質食物中,例如蛋約含35%的飽和、44%單元不飽和、21%多元不飽和脂肪。動物來源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酸,植物來源則是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書中僅呈現油脂總量,並不刻意區分不同油脂佔比,主要平衡交替使用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植物油。不吃蛋的素食者,油品就可平衡使用少量含飽和脂肪的植物油(椰子油、棕櫚油)。至於控制脂肪攝取量的需求,主要針對體重調整。

以前都吃錯?  藥師授胃藥正確用法:「4大成分」要了解

以前都吃錯? 藥師授胃藥正確用法:「4大成分」要了解

胃藥吃錯不僅沒有效果、甚至可能對腸胃道造成傷害?微笑藥師廖偉呈藥師於社群貼文指出,不少民眾透過服用胃藥緩解胃部不適,然國人濫用胃藥的習慣普及,甚至會與醫師要求加開胃藥。但當真的有需要服用胃藥時,卻往往吃錯方法,也搞錯胃藥的角色與用途。

自言自語「卡到陰」?  鬼門開症狀惡化?  醫:出現幻覺、妄想恐是思覺失調前兆

自言自語「卡到陰」? 鬼門開症狀惡化? 醫:出現幻覺、妄想恐是思覺失調前兆

適逢民俗月份,若身邊親友突然對空氣說話、性格丕變,不一定是「卡到陰」,可能為罹患「思覺失調」的前兆?萬芳醫院精神科急性病房主任邱一航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28男性成天對著空氣說笑,一問一答得彷彿有真人與他對話。嚇得家人一致認為他「卡到陰」,到各大廟宇收驚拜拜卻不見好轉;爾後前往精神科就診才發覺,該男子是思覺失調發病而非中邪。

早死率恐高2到3倍!  思覺失調症前期症狀「中3項」快就醫

早死率恐高2到3倍! 思覺失調症前期症狀「中3項」快就醫

精神衛生照護系統,正式進入下一階段!新任衛福部長薛瑞元在照護心起點記者會中表示,《精神衛生法》距上次修訂已15年,預計這會期將順利通過修法,更加強化精神疾病的社區治療及照護,透過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以及長效針劑治療藥物給付等配套,幫助精神疾病族群如思覺失調症患者順利回到社會,截斷病人重覆來回醫院、社區的「旋轉門」循環。

一曬太陽膚齡直接「老十歲」?  醫師曝夏季保養「3大關鍵」

一曬太陽膚齡直接「老十歲」? 醫師曝夏季保養「3大關鍵」

近日天氣悶熱、溫度居高不下,加上每天配戴口罩,皮膚可能容易出現泛紅、乾燥、粗糙且變得敏弱,對於愛美的女性而言無疑是一大困擾。尤其夏天皮膚經紫外線強力曝曬,容易流失水分,黑斑、細紋、乾燥造成的肌膚問題可能更加明顯。愛美女性如何挑選保養品,能兼顧保濕與紫外線造成的肌膚老化現象?

「腦霧」非長新冠獨有?  嚴重恐「殘疾失能」?   醫示警:「2件事」要避免

「腦霧」非長新冠獨有? 嚴重恐「殘疾失能」? 醫示警:「2件事」要避免

隨著台灣確診人數攀升,國人也陸續出現「長新冠」症狀,近期更傳出一女性病患於5月染疫後持續出現疲憊感、頭痛,嚴重影響思考及說話能力,甚至在騎車時因一時腦袋混亂而自撞卡車,差點釀成憾事,經診斷後確認為長新冠中常見的「腦霧」現象。台灣神經學學會胡朝榮理事長指出,長新冠症候群與「腦部」及「神經系統」息息相關,而腦部對於全身健康至關重要。呼籲民眾在疫情當下,更應重視腦部健康,以避免全身殘疾的後果發生。

名醫揭「低醣瘦身法」 甩肉超簡單?  「4大類食物」怎麼吃一次搞懂

名醫揭「低醣瘦身法」 甩肉超簡單? 「4大類食物」怎麼吃一次搞懂

脂肪是巨量營養素之一,脂肪酸也是人類必需的營養素,1公克脂肪提供9大卡熱量,無油烹調會大量減少食用油,但無法從食物中獲得完整脂肪酸、造成營養失衡。飽和、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是油脂類的分法,除了烹調用油外,三類油脂也普遍同時存在於蛋白質食物中,例如蛋約含35%的飽和、44%單元不飽和、21%多元不飽和脂肪。動物來源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酸,植物來源則是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書中僅呈現油脂總量,並不刻意區分不同油脂佔比,主要平衡交替使用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植物油。不吃蛋的素食者,油品就可平衡使用少量含飽和脂肪的植物油(椰子油、棕櫚油)。至於控制脂肪攝取量的需求,主要針對體重調整。

年過半百身體毛病一堆?  長輩該做哪些健檢?  專家首推這「3大項目」

年過半百身體毛病一堆? 長輩該做哪些健檢? 專家首推這「3大項目」

隨著年齡邁入50歲,身體的小毛病變得特別多,雖然沒有很嚴重,但就怕日後對健康造成影響,這時該怎麼幫伴侶、以及自己照顧健康?又可以從哪方面開始下手改善?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護理部主任曾斐敬主任表示,人生邁入半百,應及早發現異常並處理不舒服症狀,並積極了解自身健康。

30出頭就洗腎?  頻尿、高血壓當心「多囊腎」!  醫師:用藥愈早愈好

30出頭就洗腎? 頻尿、高血壓當心「多囊腎」! 醫師:用藥愈早愈好

全台洗腎人口逾9萬人,盛行率為全球第一,也因此台灣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國內接受透析治療者雖以長者居多,但不少青壯年族群也因為「多囊腎」而面臨年輕就洗腎的風險。所幸,今日已有可延緩洗腎時間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有望幫助患者奪回人生主導權,避免事業衝刺期因為洗腎而阻礙重重,人生留下遺憾。

異位性皮膚炎有解?  藥物已有健保給付?  醫:「這治療」副作用低不傷肝腎

異位性皮膚炎有解? 藥物已有健保給付? 醫:「這治療」副作用低不傷肝腎

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皮膚有熱紅、搔癢和抓痕等症狀,不僅使外觀不盡理想,還可能使心理狀態出問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曾涵琪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往往皮膚發炎嚴重、破皮且滿是疤痕;病灶影響外觀亦可能影響心理狀態。若及早申請健保藥物加以治療,有助於緩解發炎和癢感,並找回自在生活與正常膚質。

預防尿道炎只喝水不夠?  專家推「蔓越莓+益生菌」最佳吃法

預防尿道炎只喝水不夠? 專家推「蔓越莓+益生菌」最佳吃法

天氣炎熱時又喝水太少,更有可能引發尿道炎問題?連日持續高溫導致人體流失水份加快,這時候如果水份補充不足,會減少尿量與排尿頻率,導致細菌停留在膀胱、尿道的時間延長,增加微生物繁殖及感染的機會。專科醫師翁資閔補充,女性因尿道較男性短,故發生泌尿道發炎的機率較男性高,一半以上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曾發生一次泌尿道感染。而且一旦感染過,很容易反覆感染,尤其是服務業等需要長時間久坐等女性,更是泌尿道感染的高風險群。

多吃生菜沙拉瘦更快? 大量出汗不等於「代謝好」? 中醫師破解「5大」夏季健康迷思

多吃生菜沙拉瘦更快? 大量出汗不等於「代謝好」? 中醫師破解「5大」夏季健康迷思

今年「大暑」時節迎來長達6天超過36度的極端高溫,醫療門診中不乏有民眾上門求助關於「熱傷害」造成的不適症狀。京都堂中醫師邱冠忠中醫師指出,有5項容易在夏季產生的迷思,提醒民眾別讓錯誤觀念導致身體不適甚至引發肥胖。

夏天必吃「8大飲食」降體溫!  「這食物」排汗解熱兼顧營養價值

夏天必吃「8大飲食」降體溫! 「這食物」排汗解熱兼顧營養價值

近期連日高溫連續飆破36度以上,若沒有定時攝取水分、或暴露在室外環境太久,可能導致脫水、熱衰竭,進而引發中暑。生活中可攝取哪些食物,有助於調節體溫、排解暑氣?研究表明,特定食物確實富含水分、並擁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若民眾自覺飲水不足、暑氣難消,可嘗試攝取以下8種食物。

林志穎車禍送醫!  頭部撞擊恐腦震盪、外傷性腦出血?  醫師揭「手術關鍵」

林志穎車禍送醫! 頭部撞擊恐腦震盪、外傷性腦出血? 醫師揭「手術關鍵」

全台近日車禍頻傳,知名藝人林志穎也因車禍受傷送醫。車禍時產生的劇烈撞擊力道可能造成腦部與神經損傷,導致「腦震盪」或「外傷性腦出血」,患者不只需要留院觀察症狀是否有惡化,當出血量過多或腦部正常組織受壓迫時,甚至需要緊急手術才有機會保住性命。

防疫期間維他命該怎麼補?  四大類營養素這樣補才有效

防疫期間維他命該怎麼補? 四大類營養素這樣補才有效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大流行,確診人數不斷攀升,甚至出現2度感染個案。同時,染疫後可能又要面臨「長新冠」,如何確保身體抵抗力,在防疫期間增加保護力、加速身體恢復是民眾最關注的議題。大研生醫藥師林東慶提醒,營養均衡不只與免疫功能有關,各種維生素營養素攝取更是免疫力關鍵。在疫情期間補充足夠維生素,是對抗病菌入侵的重要準備,其中4類維生素與保護力有密切相關,更是維護身體代謝之必須。

邊境管制將鬆綁? 出國旅遊該擔心染疫嗎? 重症醫:「2族群」風險最大

邊境管制將鬆綁? 出國旅遊該擔心染疫嗎? 重症醫:「2族群」風險最大

國內疫情自7月以來逐漸趨緩,7月8日後每日確診數更低於「3字頭」,染疫人口平均下降至2萬多人左右。這是否揭示著「邊境管制」措施將獲得鬆綁?據報導,交通部近日確實正研擬2種解禁方案:優先開放觀光客來台、或是出國入境同步開放,惟獨需密切觀察疫情狀況與配合指揮中心決策。

曝曬陽光使男性「食慾大增」?  研究:還能讓「好感度」顯著提升

曝曬陽光使男性「食慾大增」? 研究:還能讓「好感度」顯著提升

目前學界認為適度曝曬太陽,對於人體健康具有一定助益,如日曬能補充維生素D、幫助身體吸收鈣質,減低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而近日《Nature Metabolism》更揭露日曬對身體的諸多效果,如促進新陳代謝、減少神經過度活動,以及防止肌肉萎縮;且研究更發現日曬與促進男性的「食慾」有關。

運動後喝冰水、泡冷泉易心律不整猝死?  胸口「痛如刀割」是危險徵兆?

運動後喝冰水、泡冷泉易心律不整猝死? 胸口「痛如刀割」是危險徵兆?

近日臺灣各家媒體報導,中國福建近期傳出一起19歲青少年運動喝冰水猝死的個案。在劇烈運動後馬上喝冰水,真會造成血管收縮、導致心血管問題猝發?在運動時發生哪些身體變化,應該立即停止並就醫檢查?光田醫院大甲院區心臟科主治醫師曾敏昇醫師接受《潮健康》訪問表示,喝冰水造成心血管疾病的說法,在目前文獻資料來看證據力並不充足。但確實有部份專家認為飲用冰水與神經反應之間的關連,可能導致心臟節律異常,出現心臟亂跳、心律不整等情況。

一上車空調開最強  26歲男竟「心肌梗塞」! 醫曝關鍵因子:肥胖、三高要注意

一上車空調開最強 26歲男竟「心肌梗塞」! 醫曝關鍵因子:肥胖、三高要注意

近期連日高溫連續飆破36度,特定族群若處於極端的溫度環境中,如辦公室、住家、自駕車或捷運等處,要當心空調溫度過低導致「心肌梗塞」。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孫德光醫師表示,近日戶外持續高溫,對於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可能因頻繁進出室內外劇烈溫差環境,有誘發心肌梗塞的風險。

膝蓋卡卡不一定是長者專利?  專家曝「4風險族群」要趁早保養

膝蓋卡卡不一定是長者專利? 專家曝「4風險族群」要趁早保養

「關節退化」不一定是老年族群的專利,年輕人操勞過度也可能「關節卡卡」?阿瘦皮鞋足健康照護師鄭祺照護師表示,膝蓋不健康的原因大致上與年齡確實有關。隨著年紀老化,膝關節中軟骨可能隨之流失。不過,包括生活習慣不佳、受過大傷、骨骼肌肉結構等因素,對膝蓋都會有所影響。

營養不均易感染重症、長新冠!  醫推8大保健品強化免疫防護

營養不均易感染重症、長新冠! 醫推8大保健品強化免疫防護

Omicron大流行至今,臺灣新冠確診人數已逾300萬人,染疫率不斷上升的同時,重症人數也相對增加,透過日常飲食、營養補充調節免疫力對預防重症而言相當重要。要維持健康的免疫機能,需要各種營養素的參與及調節,專科醫師陳潔雯建議,在日常飲食中可選擇各類經研究證實的營養補充保健品,幫助厚植免疫力根基。

每7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  國健署曝:「這類人」骨折風險增2倍

每7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 國健署曝:「這類人」骨折風險增2倍

預防「骨質疏鬆」最佳時機應該從年輕開始,不再只有老人需要注意,年輕族群一樣不可輕忽!衛福部國健署指出,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20-30歲前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若骨量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就會形成許多孔隙,呈現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可能導致骨頭脆弱易斷,且增加骨折的風險。

高「鹽」質害人不淺! 研究:平時習慣吃重鹹  「早死」機率增28%

高「鹽」質害人不淺! 研究:平時習慣吃重鹹 「早死」機率增28%

平時吃得太鹹、重口味,不僅須慎防腎臟疾病、高血壓的風險,甚至可能使「死亡率」上升?甫刊載於《歐洲心臟期刊》(EHJ)的研究證實,習慣於日常飲食中額外添加精緻鹽的受試者,可能將面臨「過早死亡」的風險。

輕症、無症狀也遭殃! 醫師曝:確診者肺部恐出現「2大異常」

輕症、無症狀也遭殃! 醫師曝:確診者肺部恐出現「2大異常」

新冠肺炎影響全世界長達兩年半之久。即便如此,長新冠對於人體的影響機制至今尚未有確切的定論。聯安診所胸腔科蔡哲龍醫師說明,新冠肺炎的影響不僅是上呼吸道感染而已,一旦病毒深入到體內,可能會影響肺部、心血管系統、腦部、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與皮膚等。

少吃、有運動照樣胖! 是「壓力肥」在作祟? 營養師:「5大營養素」要吃對

少吃、有運動照樣胖! 是「壓力肥」在作祟? 營養師:「5大營養素」要吃對

除了生活習慣不佳、缺乏運動,累積過多「壓力」也可能導致肥胖?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在營養門診的諮詢中,常遇到「就算努力少吃、開始運動,但減肥效果還是有限」的民眾;其實有時候並非吃太多、沒運動才導致變胖,壓力也可能讓體重不斷上升,該現象被稱為「壓力肥」。

年輕族群「出血性中風」變多?  醫師點名「這疾病」是隱藏殺手

年輕族群「出血性中風」變多? 醫師點名「這疾病」是隱藏殺手

天氣炎熱也可能引發中風?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嚴寶勝醫師受訪指出,中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出血性中風,一種為梗塞性(缺血性)中風,夏天時因天氣熱、水分吸收少而流汗增加,容易使血液變得較為黏稠而導致梗塞性中風。如果又有抽菸、喝酒、習慣吃高鹽食物,更會增加中風危險。

吃結核藥變肝癌?  腫瘤科醫師揭真相:很多病患一來就是20公分

吃結核藥變肝癌? 腫瘤科醫師揭真相:很多病患一來就是20公分

近期經國內多家媒體報導披露,彰化一對林姓父子因服用肺結核用藥,相繼因猛爆性肝炎與肝癌過世。家屬認為是肺結核藥物造成肝損傷,才會導致親人肝病進程加速而死亡。林口長庚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醫師針對媒體報導發文指出,很多病人或家屬會認為「他們原本都是好好的人」而質疑醫療,其實,每個病患生病前都是健康的人,正是因為疾病造成身體不適才需要就醫治療。

夏天中暑嚴重恐「器官衰竭」?  5物品隨身帶不怕熱傷害

夏天中暑嚴重恐「器官衰竭」? 5物品隨身帶不怕熱傷害

近日各地大多為高溫炎熱的天氣,若民眾在戶外環境活動時間長,或運動後大量流汗,若無適當補充水分可能會造成脫水,增加熱傷害風險。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指出,熱傷害是指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而產生的急性疾病統稱。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天氣熱也是中風高峰期! 水喝太少、情緒暴躁易促發?  1症狀出現快就醫

天氣熱也是中風高峰期! 水喝太少、情緒暴躁易促發? 1症狀出現快就醫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驚傳疑似腦中風送醫,目前仍在觀察治療。夏季連日炎熱高溫,可能增加中風危險因子?醫師提醒,本身屬於高風險族群者,尤要注意慢性病控制,當懷疑為中風症狀發生時,務必第一時間送醫,才有機會獲得更良好的預後,減少殘障、失能甚至死亡風險。

台北市副市長驚傳「腦中風」!  遇突發狀況謹記「FAST口訣」爭取黃金治療期

台北市副市長驚傳「腦中風」! 遇突發狀況謹記「FAST口訣」爭取黃金治療期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於11日餐敘時突身體不適且當場倒地,倒地前自覺無法舉起左手、連談話都有困難,送醫後確定為腦中風。腦血管疾病均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2-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患者即使存活也可能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為什麼相同工作、環境  比別人容易生病?  元兇是自律神經紊亂和「白血球失衡」?

為什麼相同工作、環境 比別人容易生病? 元兇是自律神經紊亂和「白血球失衡」?

健康的人之所以生病,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另一種則是循環系統發生問題。這兩種問題都與自律神經的作用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的身體中有一種名為「免疫」的系統,用於保護身體免於疾病侵害。免疫機能可以防範因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發的疾病,從傳染病的魔爪中保護身體。

失智症是大腦「乙醯膽鹼」太少?  5大飲食原則改善神經元健康

失智症是大腦「乙醯膽鹼」太少? 5大飲食原則改善神經元健康

大腦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神經元。其餘則由神經膠質細胞(星狀細胞、寡樹突細胞、微膠細胞、室管膜細胞、許旺式細胞等),或是負責供給養分並保護神經元的支持細胞所組成。我們的大腦中約有 300 億個神經元,並有約 2 倍多的神經膠質細胞。

成長激增200%!  全球瘋幹細胞研究  專家:周邊血幹細胞將成主流

成長激增200%! 全球瘋幹細胞研究 專家:周邊血幹細胞將成主流

近年來,全球各界進一步開展了幹細胞治療的臨床研究。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率先用幹細胞移植治療疾病的方法,並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在台灣也在特管辦法開放下助長更多幹細胞治療疾病的臨床研究。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權威醫師林凱信教授表示,幹細胞療法,近年來臨床成效顯著,成為許多不治之症的研究焦點。其中周邊血幹細胞因為侵入性低、治療應用範圍廣,成為近年來興起的採集幹細胞方式。

別被明星網紅「炫腹」身材照騙!  心理師:吃不胖是假象  3正確觀念要有

別被明星網紅「炫腹」身材照騙! 心理師:吃不胖是假象 3正確觀念要有

炎炎夏日是許多人到海邊戲水、展露身材的季節。隨著社群媒體大行其道,在公開場域展露身材以吸引注目的風氣日漸盛行。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指出,夏季有關身材、瘦身的報導量增加,媒體刊登明星藝人身材議題的呈現角度及隱含訊息,容易使原本就對體態有困擾的人更加焦慮。

男性自戀與「太早繳械」有關?  研究:完事後更容易「射後不理」

男性自戀與「太早繳械」有關? 研究:完事後更容易「射後不理」

男性過於自戀當心「早洩」風險?先前心理學家已表明,自戀行為與性伴侶眾多、婚外情行為可能有關,且並不局限於性別與年齡差異。而自戀傾向除了與個人的心理狀態有關,是否也可能影響生理機制?《Sexual and Relationship Therapy》刊載研究指出,具有自戀傾向的男性,更有可能出現「早洩」症狀。

性生活頻率影響壽命?  每年52次死亡率降5成!  醫揭愛愛「關鍵好處」

性生活頻率影響壽命? 每年52次死亡率降5成! 醫揭愛愛「關鍵好處」

性生活不只是生理需求的滿足,也可能是健康狀態的反映?《性醫學雜誌》曾在2020年刊登一項研究,從美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數據,分析了15,269名成年人的性生活頻率。研究指出,性生活頻率最高的族群比起頻率最低的人,整體死亡率呈現顯著下降。

BA.5正式入侵本土!  《Nature》曝3大特點:傳播力強大恐「前所未見」

BA.5正式入侵本土! 《Nature》曝3大特點:傳播力強大恐「前所未見」

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內目前已有2例Omicron病毒亞型「BA.5」本土確診者。究竟新型變種病毒是否將造成嚴重疫情?根據美國病毒進化生物學家Jesse Bloom指出,相較Omicron先前的亞型如BA.1、BA.2或BA.3,其後代BA.4、BA.5似乎更能躲避抗體與免疫反應;即使民眾此前已感染新冠病毒,BA.5強大的免疫逃脫能力仍可能致病,造成「二次感染」。

減重者必看! 研究:多吃蛋白質維持「淨體重」  還能減少復胖風險

減重者必看! 研究:多吃蛋白質維持「淨體重」 還能減少復胖風險

蛋白質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多加攝取蛋白質不僅對運動有所幫助,更能有益於保持「淨體重」,讓減重更加順利。根據《Obesity》刊載研究指出,增加個人飲食的蛋白質攝取量,對於正在執行減肥計畫者而言具有廣泛的好處。蛋白質不僅能增加飽腹感、進而減少糖分與精緻澱粉的攝取量,且對維持淨體重而言成效頗高,對防止肥胖而言有一定作用。

「周末戰士」不健康?  研究:死亡率與每周運動3次相同!

「周末戰士」不健康? 研究:死亡率與每周運動3次相同!

定期運動的頻率愈高,比起只在周末時間運動更具健康效益?過去曾有不少坊間說法認為,只在周休六日運動的「周末戰士」型態並不健康。不過,近期有研究團隊針對成年人每周運動頻率進行分析,發現「周末戰士」死亡率並未高於一周3次以上的高頻率運動族群。該研究發表在《JAMA內科》期刊上。

確診新冠真「沒半髮」?  7成康復者有掉髮風險!  重症醫曝:慎防「3大禿頭型態」

確診新冠真「沒半髮」? 7成康復者有掉髮風險! 重症醫曝:慎防「3大禿頭型態」

感染新冠肺炎不只會造成腦霧、呼吸道疾病等後遺症,甚至會引起脫髮或掉髮現象?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不少針對新冠肺炎的研究發現,特定確診者感染病毒後,出現嚴重程度不一的掉髪現象。 黃軒醫師列舉刊載於美國皮膚醫學會的研究說明:研究團隊分析1826位確診者的掉髮情況,發現確診者常見的3大禿頭型態依序如下:雄性禿、壓力禿、圓形禿。

夏天必看!  曬傷後多吃「這食物」好更快?   專家授「4步驟」改善脫皮

夏天必看! 曬傷後多吃「這食物」好更快? 專家授「4步驟」改善脫皮

夏日已至,在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時,若曝曬陽光過久,難免可能導致皮膚曬傷。除了盡速尋求皮膚科醫師治療,攝取哪些食物也能加速皮膚修復?多項研究證實,以下5種食物有助於修復表皮組織,使曬傷更快痊癒:紅蘿蔔、優格、柳橙、番茄、紅石榴。

猴痘病毒加快變異  將成下波新冠大流行?  專家揭2大關鍵差異

猴痘病毒加快變異 將成下波新冠大流行? 專家揭2大關鍵差異

猴痘疫情今年起出現在全球各地爆發,近期也有研究指稱,猴痘的突變速度比預期更快,是否表示猴痘病毒已與過去「版本」不同?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病毒的基因定序技術是近幾年才普遍應用,過去並無針對天花病毒的突變進行類似研究。因此,猴痘病毒變異速度是否加快,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釐清。

不胖、不吃甜食也會得糖尿病?  醫師:食量大體重卻「不增反減」要小心

不胖、不吃甜食也會得糖尿病? 醫師:食量大體重卻「不增反減」要小心

平時食量大、餓得快,體重卻反而減輕,要當心是罹患「糖尿病」的前兆?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戴廷羽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50歲男子,因在工地工作,工作量大且熱量消耗快,一餐往往要吃2個便當。長期攝取高熱量飲食不但沒有使他增胖,3個月後甚至消瘦10公斤,但經檢查後發現該男子已罹患糖尿病。為此戴廷羽醫師建議,經常外食吃便當的民眾,不妨可先採取以下措施,有助於避免攝取不必要的熱量,如爌肉去肥肉、雞腿去皮,油膩青菜過水後再食用,或用礦泉水淋掉油脂,是避免糖尿病上身的小撇步。

夏天喝啤酒消暑等同「直接喝油」?  營養師警告:一天2瓶熱量就超標

夏天喝啤酒消暑等同「直接喝油」? 營養師警告:一天2瓶熱量就超標

炎炎夏日,不少民眾喜好透過飲用「冰啤酒」消暑;與親友聚會時更少不了酒水助興。不過,酒精素有「液態麵包」之稱,熱量累積不容小覷。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民眾若有慢性疾病、肥胖問題,飲酒時務必節制,並養成計算熱量的習慣。

朱俐靜乳癌40歲逝世!  哪些女性乳癌風險高?  摸到「無痛腫塊」要注意

朱俐靜乳癌40歲逝世! 哪些女性乳癌風險高? 摸到「無痛腫塊」要注意

歌手朱俐靜宣告抗癌兩年多後,傳出因乳癌逝世,享年40歲。無論在台灣或是歐美,乳癌都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根據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臺灣一年新診斷乳癌為14,856人,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平均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年輕乳癌通常發現期數較晚,預後相對不理想,應特別注意危險因子預防。

研究:逾5成刺青者童年受虐! 紋身有助撫平創傷? 心理師揭「4作用」

研究:逾5成刺青者童年受虐! 紋身有助撫平創傷? 心理師揭「4作用」

刺青或紋身近年來逐漸廣為大眾所接受,不少年輕人將刺青作為表達個人或社會文化的形式之一。不過,當心理學家深入研究刺青者的心理狀態,發現刺青行為不僅只是想展現自我、更可能與刺青者過往的心靈創傷有關?《BMC Psychology》刊載研究指稱,兒童時期遭受虐待、忽視者,成年後更可能採取紋身或穿孔行為。

朱俐靜40歲乳癌逝世!  臺灣年輕乳癌高歐美2倍?  原因、症狀一次看懂

朱俐靜40歲乳癌逝世! 臺灣年輕乳癌高歐美2倍? 原因、症狀一次看懂

歌手朱俐靜傳出因乳癌逝世,享年40歲,引發各界關注乳癌年輕化。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院長鍾元強醫師受訪表示,臺灣40歲前的「年輕型乳癌」約為9%-10%,相較於歐美地區的4%-5%,比例高出近2倍。雖然年輕型乳癌佔所有乳癌比例沒有明顯變化,但年輕乳癌大多發現期數晚、病程進展快速,整體預後甚至比老年患者更不理想。

猴痘會造成「本土疫情」嗎? 是否有需要打疫苗? 醫授必學抗疫「4措施」

猴痘會造成「本土疫情」嗎? 是否有需要打疫苗? 醫授必學抗疫「4措施」

國內新冠疫情尚未明朗,猴痘疫情又接連於全球各地爆發,引發不少民眾的擔憂。猴痘並非新出現的病毒種,過去主要發生在非洲國家,然今年迄今逾20個國家共通報約200起確診病例,目前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區病例數較多。亞東醫院感染科蔡茂松醫師表示,猴痘疫情主要集中於親密接觸者,與新冠肺炎傳播方式不同,目前並無大規模接種疫苗的必要。

做瑜珈也能幫助排便? 專家推「8姿勢」揮別滿腹委屈

做瑜珈也能幫助排便? 專家推「8姿勢」揮別滿腹委屈

現代人久坐、不運動成習慣,「便祕」成為上班族常見的文明病之一。雖然藥物和非處方治療可能有所幫助,不過過量用藥恐造成依賴性,對緩解便祕而言將造成反效果。一般而言,適度運動可以緩解便秘的情況,倘若不想採取過於激烈的運動措施,相對溫和的「瑜珈運動」或許可以是上班族的優先選擇。

旅行真能「療癒身心」? 研究曝改善認知功能  還能預防癡呆症

旅行真能「療癒身心」? 研究曝改善認知功能 還能預防癡呆症

旅行是遠離紛擾、調劑身心靈的方式之一。但其是否能作為一種「療法」,改善各種疾病?近期《Tourism Management》公布的研究表明,以旅行為基礎所實行的「旅行療法」,確實可能對於大腦結構產生積極影響,促進癡呆症患者的認知功能。

保養肌膚別只會敷面膜、擦乳液!   專家:多攝取「8大營養素」 抗老又除皺

保養肌膚別只會敷面膜、擦乳液! 專家:多攝取「8大營養素」 抗老又除皺

對抗皮膚老化,不見得要使用保養品?美國皮膚科權威、邁阿密大學醫學博士Julia Tzu表示,含有「抗氧化」功效的營養成分或食物,對於減少皮膚衰老、皮膚癌或細胞損傷而言皆具有一定功效。除了透過具保濕功效的保養品勤加保養,Tzu博士指出,正確的日常飲食也有助肌膚活化、視覺年齡更顯年輕。

多喝水恐「低血鈉」增死亡率?  醫師:這類人沒渴都不要喝

多喝水恐「低血鈉」增死亡率? 醫師:這類人沒渴都不要喝

多喝水未必一定對健康有益?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社群發文提醒,許多病人被告知應盡量多喝水,但有可能忽略了「低血鈉」的危險性。由於低血鈉症狀不具特異性,與其他疾病表現難分,病人很可能被誤診為感冒,甚至增加病人的整體死亡率。

太勤勞、缺乏認同、壓抑情緒都與罹癌有關?  心理師揭7大「癌症性格」

太勤勞、缺乏認同、壓抑情緒都與罹癌有關? 心理師揭7大「癌症性格」

性格不僅可能決定命運,更與個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根據過往的研究指出,個人若有特定的人格特質,可能與日後的癌症風險有關。《Psychosomatic Medicine》刊載研究即指稱,常見於心理特質理論中的「PSI六大依賴型性格特質」,可能與罹患癌症有關。第1型人格與乳癌的發生率呈現正相關;第5型人格則與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癌症無關,並與其他常見癌症 (如肝癌、胰臟癌、口腔癌等等)可能有所關連。

睡眠不足恐心臟衰竭?  美國心臟協會警告:每天至少要睡7小時

睡眠不足恐心臟衰竭? 美國心臟協會警告:每天至少要睡7小時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其中有80%可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加以預防。《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期發佈研究,更新保護心臟健康的七項主要建議,首次納入「睡眠質量」為單獨風險因子,明確提醒睡眠時間會影響心血管健康。該研究發表於重要醫學期刊《Circulation》 。

腎病變96%沒自覺!  醫師:4風險族群慎防「腎高壓」

腎病變96%沒自覺! 醫師:4風險族群慎防「腎高壓」

根據2020年腎病年報,全台透析人數高達84,615人,為避免腎功能惡化至進入洗腎,早期慢性腎臟病的防治觀念更形重要。台灣腎臟醫學會黃尚志理事長指出,臺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約12%,而患者瞭解腎臟病的比例僅3.5%,即96%患者並不知道自身腎臟有問題,其中,三高族群佔比過半,如何增加國人對早期腎臟病認知率是當務之急。

移植「自體糞便」不只減重還抗老?  研究:18-35歲儲存最佳

移植「自體糞便」不只減重還抗老? 研究:18-35歲儲存最佳

腸道菌叢與人體免疫系統有著緊密關連,隨著百年來抗生素及各種藥物的使用,腸道菌的重要性逐漸成為科穴關注焦點,「腸道微生物」移殖也陸續被應用於治療難辨梭菌、腸躁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方面。哈佛醫學隊研究團隊近期研究提出 ,在年輕時收集自己的糞便樣本,有可能在將來用於自體糞便移植(FMT),甚至治療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