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長息肉」該擔心嗎? 嚴重恐有致癌風險? 醫:超過「這公分數」要切除!
若身體裡的「膽囊」出現息肉,是否需擔憂息肉產生病變的風險?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醫師於社群指出,門診一位男性病患,近日體重圖突然減去4公斤,懷疑是因半年前檢查出「膽囊息肉」所導致。事實上,膽囊息肉和大腸息肉完全不同,病變風險非常低,因此民眾不必過於憂心。
若身體裡的「膽囊」出現息肉,是否需擔憂息肉產生病變的風險?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醫師於社群指出,門診一位男性病患,近日體重圖突然減去4公斤,懷疑是因半年前檢查出「膽囊息肉」所導致。事實上,膽囊息肉和大腸息肉完全不同,病變風險非常低,因此民眾不必過於憂心。
「水腫問題」往往困擾著許多愛美的女性。其實透過飲食習慣的改善,可以顯著緩解水腫現象?程涵宇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女性生理期的荷爾蒙變化、代謝差、過敏、太少運動都與水腫有關。建議調整日常飲食,讓「天然利尿劑」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並平衡體內的鈉含量。
近期雖已轉涼,但潮濕天氣造成的「汗斑」問題卻仍然無解?衛福部食藥署表示,汗斑雖非嚴重的皮膚疾病,卻會在皮膚表面產生深、淺色斑塊,影響外觀與日常社交活動,成為不少人的困擾!有鑑於此,食藥署與京硯聯合診所皮膚科副院長胡怡萱醫師,一同呼籲民眾正確使用汗斑藥物,來改善皮膚問題。
糖尿病患者不僅得遵循醫囑用藥,平時的生活習慣良好與否,更是病情控制的關鍵要素!萬芳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漢文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糖尿病的治療包含「生活型態的改變」和「血糖藥物」,兩者需同步執行且皆不可偏廢。
台灣晚婚、晚生情況嚴重,高齡孕婦比例越來越多,母嬰健康風險也相對提高。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35歲以上者的高齡孕婦比例高達3成,且生育年齡有逐年推遲的趨勢,促使國人更加重視孕期健康議題,尤其近日國內疫情仍持續增溫,加上秋冬流感季夾擊,讓許多處於高風險群的孕媽咪們憂心不已,深怕自身及胎兒健康受到影響。
與其透過魚油等保健食品補充營養,不如多吃「深海魚類」補充DHA與EPA?高敏敏營養師透過社群貼文指出,長輩常說「吃魚會變聰明」,主要原因為魚肉中含有豐富的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DHA有助於孩童腦部及視力發育、延緩成年人腦部和視力退化,EPA則有抗發炎、預防血栓形成、保護心血管、降低慢性病風險等效果。
現代人飲食西化、加上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消化不良」已成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消化不良往往伴隨腹脹、脹氣、打嗝、便祕、腹瀉等惱人的情況,若腸胃道症狀持續出現,應審慎考慮改善生活習慣。美國心臟病學會院士Yasmine S. Ali表示,以下9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於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緩解與消化不良相關的症狀,並改善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多吃高纖食物、多加運動、減輕壓力、少吃讓胃部不適的食物、細嚼慢嚥、多喝水、全麥食物代替精緻澱粉、攝取綠葉蔬菜、攝取瘦肉蛋白。
不少上班族會攝取「B群」提振精神。不過,為什麼有些維生素B有提神的效果、有些卻可以睡前服用?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一樣是維生素B,不同種類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以下列舉8種常見的維生素B種類,提醒民眾正確攝取才能達到功效。
台灣乳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不只是女性癌症首位,好發年齡更比歐美國家提早約十年。一旦腫瘤增長過快或發生轉移,乳癌患者不只要面臨是否選擇乳房「全切除」,還可能在無聲無息間發生癌症轉移全身骨骼,增加致命風險。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醫師舉例,曾有一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攝影後疑似陽性,有顯微鈣化現象而為未進一步檢查,12年後因全身酸痛再接受正子掃描檢查時,驚見全身骨骼都已有癌細胞轉移。提醒女性:如果有乳癌陽性疑慮,務必積極接受進一步詳細診斷,以免癌細胞在無聲無息間擴散轉移。
常常感覺疲勞、骨痛、食慾下降嗎?這可能並非工作勞累惹的禍,而是骨髓纖維化在作怪!骨髓纖維化多與基因突變、骨髓間質中的纖維細胞不正常增生有關,導致造血細胞無法正常工作,常見症狀為疲倦、有飽足感、盜汗、搔癢等,容易被誤認是腸胃不適或勞累而延誤就醫。
可別小看「孤獨」所造成的潛在心理問題!長期孤苦無依、遠離群體生活,心理疾患恐將影響「生理年齡」,造成預期壽命縮短。根據《Aging》期刊近日所刊載的研究指出,孤獨感相較吸菸、飲食習慣或壓力,更容易加速「生理性老化」,平均而言較健康正常人衰老了1.65歲。
目前國內已進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階段,不少男性擔憂染疫後是否將對下半身的「性福」造成影響。性醫學期刊《Sexual Medicine》曾刊載研究指稱,感染新冠肺炎後,病毒恐影響陰莖微血管中的「內皮細胞」,造成微血管失能、收縮;而病毒所引起的全身炎症,也是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顯示,染疫者的勃起功能障礙風險較健康正常人高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