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前先上健身房? 荷蘭研究曝:「早上8-11點」是最佳鍛鍊時機
究竟該在早晨或晚間運動,才能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一直是學界亟欲釐清的問題。如今刊載於《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稱,早上8點至11點的運動行為,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效益最大,且無論種族、性別與年齡,都能看見清晨鍛鍊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
究竟該在早晨或晚間運動,才能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一直是學界亟欲釐清的問題。如今刊載於《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稱,早上8點至11點的運動行為,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效益最大,且無論種族、性別與年齡,都能看見清晨鍛鍊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
指甲周邊皮膚「長倒刺」,是因為身體缺乏營養所造成?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醫師受訪表示,指甲長倒刺的主因是皮膚經外力撞擊、摩擦,或修剪指甲時剪到表皮等行為導致;網路盛傳的「營養不足論」,實際上與指甲組織變薄、指甲生長不全有關,例如接受化療導致指甲變色、缺鐵導致湯匙甲,不見得是長倒刺的主要原因。
了解食物吃進肚子後的消化時間,更能幫助減肥事半功倍?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食物經由胃部消化的完整過程稱為「胃排空」,胃排空的時間越長,飽足感也會持續越久。不少醫師或營養師皆提倡利用「胃排空」幫助減重,即是透過延長飽足感抑制食慾,避免減重者吃下多餘的熱量。
預期壽命的長短與否,其實與手部的「握力大小」息息相關?刊載於《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的最新研究指稱,透過檢驗受試者的手部握力,可以透過3大生物標誌物測驗出預期壽命。握力越小者與3種生物標誌顯示的預期壽命縮短顯著有關。
牙刷用太久不換當省錢?當心省出口腔健康大問題!國安牙醫診所副院長李世偉醫師受訪表示,一般牙刷平均建議三個月更換,電動牙刷如果刷毛有明顯岔裂也建議及早更換刷頭。無論一般牙刷或電動牙刷,都不建議刷毛分岔後繼續使用,而國人刷牙力道及方式普遍不夠正確,都可能造成牙齒及牙齦損傷。
西方有句俗諺:「像國王一樣吃早餐、像王子一樣吃午餐、像乞丐一樣吃晚餐。」顯示西方人對於早餐的重視程度。根據日前發表於《Cell Metabolism》的研究顯示,早餐內容吃得更豐富者,確實與增加整天的飽足感、幫助減肥有關,但早晚的食物攝取量多寡,並不影響身體代謝卡路里的方式。
前日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於聯合國兒權公約審查會議指稱國內少年自殺率提高的可能原因,竟與近10年「高樓增加」有關,此話一出引起輿論譁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於社群指出,與其在意樓高、圍欄架設等「物理限制」,篩查青少年的「自殺衝動」,可能才是兒少心理議題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隨著疫情趨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有意調整口罩政策,最快在本月(11月)前有望「戶外免戴口罩」。對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提醒民眾,國人希望盡早回歸正常生活,雖期待口罩逐步解禁,但口罩政策放寬,並不意味著個人防疫也該跟著鬆綁。
11月26日(六)適逢4年一次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不少民眾擔憂投票之舉將導致確診的機率上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接受專訪指出,事實上只要落實基本的防疫措施,既可以避免染疫的風險,同時也能履行公民權益、安全地將投票手續完成。
百年大疫影響全球人類健康,台灣累計染疫數更已突破800萬人。不少民眾在確診後出現易喘、易累,自覺心肺狀況及體力明顯下降,更需要提升自我照護能力。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指出,感染後出現呼吸不暢、胸悶等症狀,應先經X光、肺功能檢查,評估心肺功能是否異常,如果檢查無異狀,可從運動、營養、預防各層面做好自我照護,幫助身體恢復。
經常覺得憂鬱、焦慮,情緒不佳,可能是「慢性疼痛」在作怪!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民總醫院合作發表最新小鼠實驗,發現慢性疼痛與負面情緒之間具有互相重疊的「神經迴路」,在慢性疼痛的小鼠腦中找到特定神經細胞「體抑素細胞」活性上升,可能是驅使慢性疼痛與負面情緒的原因。
不少民眾擔憂坐姿不良可能引起「脊椎側彎」;家長也時常告誡小朋友坐姿端正的重要性。光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泰宗醫師接受專訪表示,事實上脊椎側彎與先天的脊椎變異、姿勢不良造成的肌肉不平衡皆可能有關,若有疑慮應事先就醫釐清,切勿過度操心或聽信不實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