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遺症研究曝光:感染新冠病毒1年後 不只心臟衰竭增72%?
COVID-19大流至今,病毒株不斷變異至今,儘管最新的Omicorn變異株被認為逐漸走向輕症化與流感化,但最新的研究報告警告人們,確診COVID-19的後遺症可能持續長達一年之久,更可能對心血管造成深遠傷害。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報導指出,在疫情大流期初期就已發現,重症感染會破壞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引起血栓、發炎、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
COVID-19大流至今,病毒株不斷變異至今,儘管最新的Omicorn變異株被認為逐漸走向輕症化與流感化,但最新的研究報告警告人們,確診COVID-19的後遺症可能持續長達一年之久,更可能對心血管造成深遠傷害。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報導指出,在疫情大流期初期就已發現,重症感染會破壞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引起血栓、發炎、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
適當飲酒能攝取有益成份,能幫助保護心血管?這究竟是科學真實還是假說?《世界心臟組織聯會》(WHF)發佈最新政策簡報,已有明確科學研究顯示,酒精攝取量並沒有「安全範圍」,無論份量多寡,酒精都會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世界心臟組織聯會》表示,在人類過去的數十年,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了將近一倍,而酒精與其中大部份疾病的發生都有關連。然而,廣為宣傳的「適量飲酒有助健康」的說法,例如「每天一杯紅酒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轉移了人們對酒精危害的注意力。
「橄欖油」相對於動物性油質,被視為較健康的脂肪來源。橄欖油攝取量增加,是否真的能改善心血管健康,或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美國心臟病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近期發佈對攝取橄欖油的長期研究,宣稱橄欖油對心血管健康有明確效益。
冷氣團來襲,全台17縣市發佈低溫特報,各縣市傳出不少因低溫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事件。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林宗興醫師表示,氣溫變化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誘發因子之一,當身體接觸變化過度極端的溫度範圍,心血管與腦血管的急性病變就會增加,且特別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林宗興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狀是「前胸疼痛」,且不是點痛而是一團、一整片的疼痛感,也可能延伸到肩膀、下巴。另外,心血管疾病的疼痛多是「壓痛」而非「刺痛」的感覺。
規律運動對維持健康至為重要,但現代人生活忙碌,運動時間嚴重不足,「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模式,對許多人來說可企不可及,轉而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鍛鍊方式。高強度間歇訓練並不是指特定的訓練動作,而是「短時間劇烈運動」搭配間歇性短暫休息的運動方式,每次運動時間約在45秒鐘到幾分鐘不等,大幅縮短了運動時間。在不少小型研究中,認為高強度間歇訓練能帶來比中等強度運動更突出的「最大化運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