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年返鄉前必看! 「次世代疫苗」該打完再回家嗎? 現有追加劑種類有哪些?
近期適逢農曆新年前夕、中國官方宣布解封,再加上Omicron亞變種「XBB.1.5」來勢洶洶,目前已為當地主要流行病毒株。不少民眾擔憂國內疫情因此加重,導致病毒傳播鏈持續擴大。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表示,過年前有4大族群應盡快施打疫苗:家中有長者或高風險族群、尚未接種追加劑者、曾感染確診已康復滿3個月者、春節前有親友從國外返台者。
近期適逢農曆新年前夕、中國官方宣布解封,再加上Omicron亞變種「XBB.1.5」來勢洶洶,目前已為當地主要流行病毒株。不少民眾擔憂國內疫情因此加重,導致病毒傳播鏈持續擴大。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表示,過年前有4大族群應盡快施打疫苗:家中有長者或高風險族群、尚未接種追加劑者、曾感染確診已康復滿3個月者、春節前有親友從國外返台者。
主宰全球疫情的病毒即將易主?數週以來,科學家持續在觀察Omicron變體在世界各地的主導地位,其中亞變體BQ(BQ.1、BQ.1.1)被認為排擠所有其他變體,看似略有領銜優勢。不過,去年(2022年)12月30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公布的數據卻顯示,「XBB.1.5」病毒挾帶黑馬之姿橫空出世,挾帶著免疫逃脫的優勢引起另一波疫情浪潮。
中國外交部於今早(27日)宣布,自明年1月8日起不再將新冠肺炎列入傳染病管理,也取消入境人員實施核酸檢測、強調會「有秩序地恢復中國公民出境」,外界認為這是中國官方針對管制措施的「全面鬆綁」。中國官方此前的開放措施已導致中國民眾大規模確診,位處彼岸的台灣是否將受其影響?
百年大疫COVID-19橫空出世,牽動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重大改變。隨著Omricron變異株大規模傳播及疫苗施打普及,主要國家多已採取解封措施,台灣也將逐步走向全面開放與疫情共存,然而,病毒持續出現變異位點,是否可能引爆下一波疫情?《台灣篩檢學會》為此舉辦「Omicron 變異株與次世代疫苗」,邀集各界專家由生物演化、臨床醫療、公衛政策多重角度,針對變種病毒及疫苗醫藥發展進行回顧與趨勢探討。
11月26日(六)適逢4年一次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不少民眾擔憂投票之舉將導致確診的機率上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接受專訪指出,事實上只要落實基本的防疫措施,既可以避免染疫的風險,同時也能履行公民權益、安全地將投票手續完成。
隨著疫情趨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有意調整口罩政策,最快在本月(11月)前有望「戶外免戴口罩」。對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提醒民眾,國人希望盡早回歸正常生活,雖期待口罩逐步解禁,但口罩政策放寬,並不意味著個人防疫也該跟著鬆綁。
適逢秋冬交替時節,將進入流感流行期,不少專家擔憂流感與新冠肺炎造成「雙疫情」,呼籲民眾嚴防病毒上身。衞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醫師受訪指出,免疫不佳、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施打流感疫苗,避免雙疫夾擊造成「免疫負債」反撲。
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10/13號起,針對國內入境旅客開始實施「入境日快篩後7天自主防疫」(0+7)政策;防疫旅館也將全面退場,改以「集中檢疫所」收容自境外移入的確診者。另外,入境後只要持2天內的快篩陰性證明,自主防疫7天期間可自由外出不受限制。為何鬆綁境外防疫政策已成必然之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於社群發文分析,若太晚開放,經濟韌性可能馬上崩盤。所以開放時程是不能再慢。
國內BA.5疫情來勢洶洶,未確診者須持續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染疫;確診康復者也切勿掉以輕心,慎防BA.5的「再感染」(Reinfecion)。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根據最新研究顯示,BA.5的再感染可能使長新冠(Long Covid)風險增加,特定族群的住院、死亡率亦有上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