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伴侶總在聖誕節「愛愛」? 專家曝「4大成因」:原來能獲得這些好處
人們更喜歡在「特定節日」發生性行為?根據《Scientific Reports》此前刊仔的研究表明,無論地球上的居民位於何處,在主要的文化或宗教慶典期間,對於「性」的性取都有急遽上升的傾向。可能的潛在原因是,人們在慶祝佳節期間的情緒狀態發生變化,進而促使性行為的發生。
人們更喜歡在「特定節日」發生性行為?根據《Scientific Reports》此前刊仔的研究表明,無論地球上的居民位於何處,在主要的文化或宗教慶典期間,對於「性」的性取都有急遽上升的傾向。可能的潛在原因是,人們在慶祝佳節期間的情緒狀態發生變化,進而促使性行為的發生。
前日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於聯合國兒權公約審查會議指稱國內少年自殺率提高的可能原因,竟與近10年「高樓增加」有關,此話一出引起輿論譁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於社群指出,與其在意樓高、圍欄架設等「物理限制」,篩查青少年的「自殺衝動」,可能才是兒少心理議題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可別小看「孤獨」所造成的潛在心理問題!長期孤苦無依、遠離群體生活,心理疾患恐將影響「生理年齡」,造成預期壽命縮短。根據《Aging》期刊近日所刊載的研究指出,孤獨感相較吸菸、飲食習慣或壓力,更容易加速「生理性老化」,平均而言較健康正常人衰老了1.65歲。
刺青或紋身近年來逐漸廣為大眾所接受,不少年輕人將刺青作為表達個人或社會文化的形式之一。不過,當心理學家深入研究刺青者的心理狀態,發現刺青行為不僅只是想展現自我、更可能與刺青者過往的心靈創傷有關?《BMC Psychology》刊載研究指稱,兒童時期遭受虐待、忽視者,成年後更可能採取紋身或穿孔行為。
疫情升溫,全台家長面臨工作、家庭兩頭燒,當出現哪些徵兆時,要注意身心狀況?愛能職能治療所職能治療師蘇子茵受訪表示,家長忙於工作與照顧孩子雙重壓力下,更容易覺察到的生理狀況包括:容易疲勞、提不起勁、腸胃不適、喘不過氣、失眠、頭痛、肌肉緊繃等症狀。
身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當沒有親友陪伴在側,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偶爾當一回「邊緣人」或許能得到片刻自在,但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孤獨感可能造成對身心不利的後果,包括步入老年後的癡呆症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常聽上班族抱怨「什麼都在漲、但薪水卻沒漲」,反映了通貨膨脹帶給民眾的經濟壓力。尤其歷經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各地裁員、失業潮屢見不鮮,可謂自金融海嘯後的另一波「經濟災難」。生活成本的提升、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結果可能導致更多的精神壓力、焦慮與憂鬱症狀發生。
長期缺乏伴侶陪伴,或許並非個人意願。不過,感情世界的不順遂,確實可能對身體健康有所影響。一項《英國醫學期刊》(Britsh Medical Journal)刊載的研究即指出,長期缺乏伴侶、並屢次遭受分手之苦的男性,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COVID-19病毒造成全球大流行近2年,「百年大疫」不僅奪去數以百萬人的性命,在經濟、社會層面更造成嚴重影響,升高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僅在美國境內就有研究發現,COVID-19大流行期間,民眾出現憂鬱症狀的比例上升近3倍。面對病毒威脅、人群隔離的人們,更需要擁有足夠的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