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家隔離恐導致「性功能障礙」? 確診康復後能做愛嗎? 專家籲「6件事」要做到
居家隔離可能影響伴侶間的「性行為」?因居家隔離造成的心理問題,對伴侶性行為的影響恐怕比病毒本身更為深遠。《Frontiers in Psychology》刊載研究指稱,性行為似乎與夫妻衝突、伴侶情緒變得暴躁、以及心理困境有顯著相關,這些因素對性行為將造成不利影響。
居家隔離可能影響伴侶間的「性行為」?因居家隔離造成的心理問題,對伴侶性行為的影響恐怕比病毒本身更為深遠。《Frontiers in Psychology》刊載研究指稱,性行為似乎與夫妻衝突、伴侶情緒變得暴躁、以及心理困境有顯著相關,這些因素對性行為將造成不利影響。
疫情升溫壓力開始爆棚,出門怕確診只好在家當「防疫暴食怪」?因壓力或情緒產生的暴食行為,不僅容易增加體重、造成肥胖,亦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出版品《哈佛健康出版社》指出,目前科學界正試著將「正念療法」融入日常飲食中,以改善暴食者過度飲食、強迫飲食等行為。
Covid-19病毒大流行,直接改變了人類現階段的生活方式。防疫警戒也導致企業減班、失業率上升、親子家庭關係緊張等等現象,再加上疫苗施打未普及,各國都有第三波疫情升溫現象。這段疫情黑暗期內,許多人每天在絕望與孤獨中度過。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認為,要減少非常時期的絕望與孤獨感,可以透過建立明確目標來改善心理狀況。
台灣實施三級警戒已有2個月時間,大部分民眾都長時間待在家中,導致家暴、衝突事件暴增,人心開始因疫情出現浮動;甚至還有PTT網友笑稱自己「可能還沒確診就先得憂鬱症」。事實上,人們因缺乏社交、或是因新聞資訊產生焦慮,都讓身心受到嚴重影響,究竟該怎麼調適這樣的心情呢?心理師林仁廷建議,先瞭解焦慮情緒的來源,如果焦慮感是來自於過度吸收偏頗資訊,也許應該調整接受資訊的方式,就能避免產生過度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