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餐後老是脹氣? 營養師籲少吃「4大產氣食物」:不只喝可樂會加重症狀
現代人飲食大魚大肉、下班應酬一攤接著一攤,吃到酒足飯飽真的很難不「胃脹氣」;不少女性即使三餐吃得不多,卻仍飽受胃凸、肚脹等狀況所困擾。事實上胃脹氣的原因涉及廣泛,如果能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做出調整,有望緩解胃脹氣帶來的不適感,也能幫助讓胃口變得更好。
現代人飲食大魚大肉、下班應酬一攤接著一攤,吃到酒足飯飽真的很難不「胃脹氣」;不少女性即使三餐吃得不多,卻仍飽受胃凸、肚脹等狀況所困擾。事實上胃脹氣的原因涉及廣泛,如果能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做出調整,有望緩解胃脹氣帶來的不適感,也能幫助讓胃口變得更好。
1名40多歲公車司機,長期腹痛和腹瀉,工作時只能包著尿布再上路,加上頻繁血便導致嚴重貧血,血紅素從14Hb掉到5Hb,時時擔心休克、開車出意外。這名病友10年來以為腸躁症作祟,直到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隨後聽從醫師建議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血紅素恢復正常,每天排便降低至3、4次,生活品質終於獲得改善。
年輕男女如果發現排便習慣異常,出現腹瀉、血便、發燒、體重減輕時就應趕快就醫,除了可能是大腸激躁症之外,也要當心是「潰瘍性結腸炎」的慢性發炎。一名女性20歲起開始嚴重腹瀉乃至一天多次血便,住院一個多月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因一吃東西就會腹瀉,她只能坐在馬桶上用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上班族一緊張就狂跑廁所?不少年輕族群因此被診斷為「腸躁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醫師受訪表示,台灣腸躁症盛行率推估高達20%-25%,是相當常見的腸道問題,治療後如果症狀未改善且出現警示症狀,須注意是否為其他腸道疾病引起。
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時常互相影響,此前諸多研究已經表明,罹患憂鬱症後可能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慢性病以及死亡風險有關。而生理疾病亦可能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來自《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最新研究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可能與高度憂鬱症風險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