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失敗原因找到了!「1營養素」吃太少,再怎麼減都是越級打怪
減重失敗的原因找到了!原來是「蛋白質」攝取不足,讓減肥過程猶如「越級打怪」。營養師張語希指出,蛋白質不僅能維持肌肉量,還能增加飽足感和促進新陳代謝。減肥過程中,若沒有足夠蛋白質,身體會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導致代謝下降。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肌肉量、提升代謝率,並減少飲食過量的風險,讓減肥事半功倍。
減重失敗的原因找到了!原來是「蛋白質」攝取不足,讓減肥過程猶如「越級打怪」。營養師張語希指出,蛋白質不僅能維持肌肉量,還能增加飽足感和促進新陳代謝。減肥過程中,若沒有足夠蛋白質,身體會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導致代謝下降。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肌肉量、提升代謝率,並減少飲食過量的風險,讓減肥事半功倍。
代謝症候群被認為是第2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子。《內科學誌》最新一期論文指出,飲食控制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環節,近年興起的「間歇性斷食」因為實行方式簡易,被認為具有幫助減重、預防高血糖及心血管疾病等好處,成為許多人的新選擇。
為何日常飲食越吃越少,體重卻不減反增?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蔡明劼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減重的第一步如同投資,需了解「趨吉避凶」的原理,也就是先別急著學習標新立異的減肥方法,反而該從基礎做起,避開生活中常見的「地雷食物」。不少食物看似無害,吃下肚卻容易導致「熱量爆卡」,讓減重目標遙遙無期。
「168斷食」等間歇性斷食法,因容易執行的特性廣受減重者的青睞。不過,間歇性斷食是否真為最佳的減重策略?《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期所發布的最新研究指稱,減少每日總熱量攝取的「熱量限制飲食」,或許是更為有效的體重管理策略。
在健身房揮汗如雨,體重控制卻仍不見起色?根據諸多研究顯示,或許不需要繁複的訓練過程或運動,也可以讓體重有效下降。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內科專任醫師Howard E. LeWine表示,民眾目前若遭逢減重困難,可以改變以下6種飲食習慣,達到減重的目的。
西方有句俗諺:「像國王一樣吃早餐、像王子一樣吃午餐、像乞丐一樣吃晚餐。」顯示西方人對於早餐的重視程度。根據日前發表於《Cell Metabolism》的研究顯示,早餐內容吃得更豐富者,確實與增加整天的飽足感、幫助減肥有關,但早晚的食物攝取量多寡,並不影響身體代謝卡路里的方式。
你是「螞蟻人」嗎?甜食飲料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療癒聖品」,縱然知道嗜甜會導致肥胖,但精製糖吃下肚,會刺激腦內快樂荷爾蒙「多巴胺」的分泌,讓人將愉快的感受與吃甜食連結在一起。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除了使肥胖機率增加,精製糖可能導致以下12種危害,習慣嗜甜的「螞蟻人」應該多加注意。
你是「假瘦子」還是「真胖子」?過去要衡量自己的體態,通常都是看體重,或是用身高體重換算的BMI指數。不過,以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體格組成分析」或許是更具參考價值的指標。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表示,一味追求體重減輕並不一定健康,例如現代人常見的「肌少症」、「骨質疏鬆」,就可能是體重過輕造成的問題。
間歇性斷食是近年風行的減重方法,不過,斷食效果可能會受時段影響,甚至影響心臟代謝健康?《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2022年8月份登刊一篇研究指出,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early time-restricted eating,簡稱eTRE),比起12小時或更長時間內進食,更能有效的達到減輕體重。
減肥期間需要計算熱量嗎?計算熱量究竟有沒有用?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蔡明劼醫師表示,計算熱量是幫助減重的方式之一,但仍然會有一些失敗案例。大體而言,計算熱量還是瘦不下來,與「3大面向」可能有密切的關聯性。為何計算熱量還是瘦不下來? 蔡明劼醫師揭露「3大陷阱」。
熱量控制是減重關鍵,吃不到基礎代謝率會影響減重速度嗎?恆新復健科診所史考特醫師(王思恆)說明,為維持生理正常機能如心臟、大腦、呼吸需求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約佔每日熱量消耗的70%,是每日身體熱量消耗最重要的一部份,與體重、身高、性別、年齡有關。
「間歇性斷食法」168減肥法造成廣大風行,間歇性斷食的飲食控制較容易減肥成功?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表示,168斷食確實是相對容易執行的減肥法,但仍必須達到「熱量赤字」才會有效。
蔡明劼醫師指出,多數人採取168斷食會省略早餐或晚餐,無形中達到每日總熱量攝取下降的效果,體重減輕是可預期的。但仍要注意斷食後的食慾反撲、肌肉減少以及復胖問題,都會影響長期的體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