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歇性斷食對減重沒用? 一文看懂間歇性斷食生理機制與副作用風險
代謝症候群被認為是第2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子。《內科學誌》最新一期論文指出,飲食控制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環節,近年興起的「間歇性斷食」因為實行方式簡易,被認為具有幫助減重、預防高血糖及心血管疾病等好處,成為許多人的新選擇。
代謝症候群被認為是第2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子。《內科學誌》最新一期論文指出,飲食控制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環節,近年興起的「間歇性斷食」因為實行方式簡易,被認為具有幫助減重、預防高血糖及心血管疾病等好處,成為許多人的新選擇。
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以及肥胖,是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防止第2型糖尿病的良好習慣,建立在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以及適當的熱量限制。然而,現代人因為缺乏運動、輪班工作和生活作息不正常,大幅增加了身體脂肪堆積以及隨之而來的代謝症候群問題,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升運動效率,也成為科學試驗的研究方向。
「168斷食」等間歇性斷食法,因容易執行的特性廣受減重者的青睞。不過,間歇性斷食是否真為最佳的減重策略?《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期所發布的最新研究指稱,減少每日總熱量攝取的「熱量限制飲食」,或許是更為有效的體重管理策略。
蛋白質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多加攝取蛋白質不僅對運動有所幫助,更能有益於保持「淨體重」,讓減重更加順利。根據《Obesity》刊載研究指出,增加個人飲食的蛋白質攝取量,對於正在執行減肥計畫者而言具有廣泛的好處。蛋白質不僅能增加飽腹感、進而減少糖分與精緻澱粉的攝取量,且對維持淨體重而言成效頗高,對防止肥胖而言有一定作用。
科學家在過去數十年間,針對蒼蠅、老鼠的大量動物實驗中發現,限制熱量攝取有助於延長生物體的壽命。不過,人體是否能夠因此得到相同益處,仍無大型實驗數據能夠直接證明。耶魯大學研究團隊宣稱,限制熱量影響了一種與延長健康壽命有關的蛋白質「PLA2G7」,確實能夠減少慢性發炎,也增加了T細胞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