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疹傳播力比新冠、流感都高! 疾管署點名:3族群快去打疫苗
麻疹病毒傳播力極高,一名患者可傳染12-18人,遠超流感及新冠病毒,特別是5歲以下兒童及未接種疫苗者風險最高。疾管署建議1981年後出生者若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可自費接種MMR疫苗以增強保護力。此外,接觸病例者需進行18天健康監測,若有疑似症狀應自我隔離並聯繫衛生單位,接種疫苗仍是防止疫情擴散的最有效方式。
麻疹病毒傳播力極高,一名患者可傳染12-18人,遠超流感及新冠病毒,特別是5歲以下兒童及未接種疫苗者風險最高。疾管署建議1981年後出生者若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可自費接種MMR疫苗以增強保護力。此外,接觸病例者需進行18天健康監測,若有疑似症狀應自我隔離並聯繫衛生單位,接種疫苗仍是防止疫情擴散的最有效方式。
28歲男性因乾癬併發乾癬性關節炎,無名指受損形同報廢,顯示乾癬需早期診斷與有效控制。林口長庚醫院黃毓惠醫師指出,傳統治療存在生物製劑「下車條款」限制,導致停藥後症狀復發,病友身心負擔沉重。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一天一顆即可穩定控制病情,4年臨床數據顯示62%患者達到皮膚症狀完全清除。專家強調,新藥提升生活便利性並降低復發風險,應納入治療指引以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並減少長期醫療成本。
日本傳染性紅斑症(蘋果病)疫情升溫,東京都病例達歷史新高。此疾病主要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成人亦可能感染,症狀通常較輕微。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錫全表示,典型表現為「巴掌臉」紅疹和類流感症狀,少數高風險族群如孕婦、血液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恐有重症風險。洪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應避免前往疫區,普通民眾則無需取消旅遊行程,但應配合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及避免人群聚集。
傳染性紅斑症(蘋果病)近期在日本東京都大規模流行,由細小病毒B19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傳播,潛伏期約4-14天,常見於5-15歲兒童。典型症狀為臉頰紅疹(巴掌印),病程後期不具傳染性,部分患者出現類流感症狀或關節痛。高風險族群包括孕婦、免疫功能低下者和慢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可能引發胎兒貧血、重度貧血或罕見併發症如心肌炎和腦炎。雖無疫苗,建議勤洗手、戴口罩,孕婦和免疫弱勢者更應注意防護。
夏季腳步將近,除了游泳消暑外,近年廣受歡迎的「潛水」活動,亦為不少年輕族群的消遣首選。不過,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李祥安醫師提醒,若上岸後感到異常不適,甚至出現皮膚紅疹、發癢等症狀,要當心可能是「潛水夫病」的徵兆!
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起,美國數據統計,40歲以上成人高達99.5%感染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根據統計,台灣人約每3個人就有1人終生可能罹患至少一次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高盛行率及可能伴隨而來的疹後神經痛,是台灣民眾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三、四月間忽冷忽熱,劇烈溫差不只容易感冒,更要小心免疫力開天窗,「帶狀疱疹」風險增加。張益豪耳鼻喉專科診所院長張益豪受訪表示,當季節交替或節晝夜溫差大,保暖未作好易影響抵抗力,除了外界病菌入侵增加,潛伏體內的帶狀疱疹也可能伺機發作。
時常心悸、燥熱,又莫名體重減輕,要當心是「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徵兆?亞東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江珠影醫師受訪表示,近期收治一名30多歲年輕女性,本身無特殊病史,明明天冷低溫卻覺得身體燥熱,並有手抖、排便次數增加,兩個月內體重下降6-7公斤,合併眼睛不適、皮膚泛紅、焦慮等症狀,初時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多,經抽血檢查後才確認是甲狀腺功能亢進。
發生「皮蛇」不只會起水泡、神經痛,也可能會增加未來心臟病的風險?一項前瞻性研究追蹤16年、超過20萬名成人的數據顯示,與未罹患帶狀疱疹的人相比,罹患過帶狀疱疹者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長期風險高出30%,而且在發生帶狀疱疹之後,風險升高時間可能長達12年之久。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