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日諾羅病毒齊爆發,小花藥師揭防護三重點:感染後勿吃1種益生菌
台日諾羅病毒齊爆發,台灣春節後急性腸胃炎創十年新高。藥師花逸修提醒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酒精無效,須用肥皂正確洗手。感染後避免油脂、乳製品與含氧化鎂益生菌,改補電解水、溫和飲食。疾管署建議食具分開、熟食中心溫度達70°C,潛伏期最長48小時,若一天水瀉三次應盡速就醫。
台日諾羅病毒齊爆發,台灣春節後急性腸胃炎創十年新高。藥師花逸修提醒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酒精無效,須用肥皂正確洗手。感染後避免油脂、乳製品與含氧化鎂益生菌,改補電解水、溫和飲食。疾管署建議食具分開、熟食中心溫度達70°C,潛伏期最長48小時,若一天水瀉三次應盡速就醫。
連假返鄉慎防病毒!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提醒,伊科11型腸病毒對新生兒具高致命風險,應注意食慾驟降、活動力變差、反覆嘔吐與發燒四大警訊;高燒超過38°C應立即就醫。同時諾羅病毒仍持續流行,佔近期腸胃炎群聚6成,傳染力極強,常見症狀為嘔吐、噁心,腹瀉及發燒比例較低。孩童感染後須補充水分,痊癒2天後才能返校,避免交叉感染。
新春疫情高峰將至,流感與多種病毒感染風險增加。根據疾管署資料,流感門急診人數達13.9萬,A、B型流感、腺病毒、hMPV等病毒活躍。全煜耳鼻喉科診所副院長林岱樓醫師指出,新冠疫情後防護鬆懈導致感染風險升高,建議注意高燒、乾咳、全身不適等流感症狀,及時就醫防止重症發生。除流感外,腸病毒、諾羅病毒等亦是高峰期,年節期間應保持通風、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群聚,並注重飲食均衡與衛生,以降低感染機率。
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近期「INPARADISE 饗饗」疑似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77名用餐者中有9人檢出病毒陽性。疾管署表示,台灣近期腹瀉病例創五年新高,主要病原為諾羅病毒。其傳播途徑包括糞口、食物和水源接觸,潛伏期1-3天,症狀多為嘔吐、腹瀉、脫水等,恢復期長達數周。疾管署建議正確洗手、避免生食交叉污染,並提醒患者注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出現脫水或持續症狀應立即就醫。
近期全台諾羅病毒大爆發,各年齡層皆傳出有患者上吐下瀉、就醫後才告好轉的消息。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鄭弘彥醫師提醒,諾羅病毒可藉由排泄物、嘔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接觸傳染,傳染力極強,成人或幼童都有可能被感染,呼籲民眾多注意飲食衛生。
每當壓力臨身,一天要跑上好幾次廁所,是否得了「腸躁症」?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醫師說明,腸躁症目前診斷標準依據Rome IV 條例,當症狀持續半年,且近三個月反覆性腹痛並加上(1)腹痛時想大便及便後症狀改善、(2)糞便形狀改變、(3)排便頻率改變,三項之中兩項才會診斷為腸躁症。
突然「暈倒」有可能是重大疾病前兆?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鍾宜君醫師解釋,昏厥的可能原因眾多,第一,心源性問題造成的昏厥,例如心律不整、心臟疾病。第二,神經性疾病導致「迷走神經」不穩定或是姿勢性低血壓而造成昏厥。 第三,癲癇,有些患者是因癲癇發作而產生抽搐、昏厥。第四,腸胃炎、腸胃出血使體力虛弱與血壓過低,也可能引起短暫昏厥。第五,感染問題。
過年將至,家家戶戶習慣多準備食材,取其「年年有餘」的吉祥涵意。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表示,年夜菜不建議烹煮過多份量,也不建議隔餐重覆食用,除了避免營養流失、也可以降低食物中毒、引起腸胃炎等風險。顏宗海醫師表示,當食物置於7°C -60°C的環境中,易受微生物所汙染,醫學上稱為「危險溫度」。熟食類建議烹後1-2小時內完成食用。若無法在一餐吃完,應將剩菜存放在低於7°C的環境中(如冰箱冷藏庫)。飯菜擺放的時間,冬季建議一小時存放,夏季建議在2小時內放入低溫保存。
肥胖是現代社會最棘手的文明病之一,減肥也逐漸成為全民運動。許多宣稱能幫助減重的飲食法大為風行,包括節食、斷食、生酮飲食等等,各有支持者大力提倡。長期節食固然有可能讓體重下降,但若是每日攝取熱量過低,有可能引發腸道環境變化,對身體造成不可逆料的傷害。德國柏林夏里特醫學院(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的研究就表明,長時間節食可能引起腸胃發炎,並加重腹瀉頻率,採取任何飲食改變之前,務必衡量自身情況並諮詢專業醫師與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