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an Show生技產業商業思維
全球生技市場規模持續成長,預計從2024年的4,830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5,460億美元,年增幅高達13%。台灣從「5+2產業創新計劃」至今亦持續推動生技產業發展,寄望成為新一波經濟成長動能。但在國際競爭、AI浪潮與關稅政策的多重夾擊下,台灣生技產業未來五年挑戰重重。
長期以來,外商企業挾帶薪資優勢、制度公開與人才國際化等特質,對本土生技人才形成強大吸引力。前美商藥廠高層彭國書在專訪中指出,外商採用扁平化管理、開放式溝通與內部職缺公開等方式,鼓勵員工主動爭取晉升與學習機會,打造強強聯手的精英團隊。相較之下,台灣本土企業部分沿襲日系文化,階層分明且較流於人治,加上薪資福利未必對齊外商水準,對高階人才或海外人才回流的吸引力相對有限。

用人主管才是關鍵?生技業人才競爭激烈
實務上,生技業的高階人才從招募到留任都是用人主管難題。人力資源專家Olivia指出,現今生技業人才選擇工作除了薪資水準,更重視發展機會、組織氛圍與彈性工時,甚至包括與主管間的「化學反應」。新世代Young Talent追求更彈性的職涯升遷,部分外商產業也開始導入雙軌升遷制度,讓關鍵人才可以選擇管理職或高階專業職位。
Olivia表示,生技業若要吸引與留住人才,必須從制度設計、品牌形象與產品定位上同步發力。招募適合人才是打造生技業成功團隊的關鍵,需要企業與用人主管具備清晰的職務規劃與長期用人藍圖。相比之下,外商的生技業在用人上更常於配合產品生命週期調整人力,無論是擴大招募或果斷汰弱留強。兼顧公開透明的競爭機制,是本土生技業值得參考的借鏡。
導入AI需要了解臨床情況才能落地應用
不只人才競爭,AI與智慧醫療應用已是近年生技業兵家必爭之地。億肯生技執行長詹大緯受訪表示,AI的強大數據分析能力、模擬預測能力以及輔助決策能力,正衝擊包括生技新藥研發、疾病診斷、精準醫療等領域。但無論是從科技端或是臨床端出發,都要先了解市場需求,結合實際臨床情況,才能推導出真正能夠落地的應用。
詹大緯指出,目前生技業應用AI最大的挑戰是跨領域整合,例如究竟是由科技產業主導還是生技公司主導產品開發,取決於主事者的學識背景與戰略眼光。現階段科技大廠通常是與自身核心業務產品結合,如硬體設備、雲端運算或系統管理。然而,真正能將AI落地應用於醫療場域,往往需要更深入的在地化整合,如台灣某家未上市公司之系統被國內數千家診所採用,堪稱是AI應用的「隱形冠軍」。英業達併購循環腫瘤細胞檢測也是成功的應用案例。台廠如能結合健保資料庫等大數據應用,將是市場潛力更巨大的藍海。

▲ 安悅訊國際健康公司執行長鄭永琪
關稅變局牽動生技業未來投資與研發
生技業歷經後疫情時期的供應鏈轉移浪潮,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亦帶來嚴峻考驗。安悅訊國際健康公司執行長鄭永琪表示,川普重提「對等關稅」政策,可能使進口細胞培養基、生物反應器等生技關鍵設備價格大幅上升,推高CAR-T與mRNA疫苗等研發成本。尤其亞洲為全球CDMO重鎮,若生產線因此外移,恐需五年重建期與數十億資金投入,供應鏈穩定性將面臨巨大風險。
此外,關稅的不確定性也會影響生技產業的資本應用,根據統計,2023年生技產業的融資額已大幅下滑37%,高關稅的環境下,主管機關與金融機構看待融資將更趨謹慎,進一步限制生技企業的資金來源,尤其對於研發週期長、資金需求大的生物製藥領域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鄭永琪指出,生技產業高度仰賴國際供應鏈與專利技術,本土化難以完全取代。強行推動反而可能因成本過高、品質不穩導致風險升高。但鑒於醫藥產品關乎民眾生命安全,任何提高藥品價格或限制藥品的政策,都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後果。台灣生技業應持續關注全球貿易動向,並積極尋求多元化的發展策略,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與終端市場,降低政策不確定性的外部風險。
保健品業者應如何因應?
我藥行銷總監莊杰雲認為,隨著全球市場變動加劇,台灣保健品業者應加速產品差異化與品牌價值塑造,避免單純以價格競爭。尤其面對原料成本波動與國際關稅政策不確定,建立多元供應鏈布局與自主研發能力,將成為未來生存與成長的關鍵。此外,業者也應積極導入數位科技提升行銷與通路效率,並透過國際認證強化產品信任度,方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