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身旁親友壓力大、想不開怎麼辦?  研究:做「1舉動」 就能避免憂鬱症惡化

親友壓力大想不開?「1舉動」比給錢更有效! 還能避免憂鬱症惡化

近年來,全球憂鬱症患者的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心理疾病已成為現代人不容忽視的一大健康問題。不過,只要適時自社會獲得支持,對憂鬱症患者的病情或許具有一定幫助?《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JP)刊載研究表明,對於遺傳性憂鬱症患者而言,獲得社會支持可以大幅減輕病情所帶來的影響。

閱讀更多 »
不只更長壽!  哈佛點名10招增加幸福感  降低中風、冠心病與糖尿病風險

不只更長壽! 哈佛點名10招增加幸福感 降低中風、冠心病與糖尿病風險

不少心理學研究指出,更快樂的人通常活得更健康,增加幸福感與快樂真的能帶來更好的身心健康狀態嗎?一般人求快樂而不可得,又可以如何解決?一項隨機研究試驗顯示,參加心理諮商6個月之後,接受過心理諮商的人不只變得更快樂,而且在之後請病假的天數也明顯減少。研究團隊宣稱,透過隨機對照試驗可以初步證明,「主觀幸福感」不只是一種感受,的確與身體健康有部份的因果關係。

閱讀更多 »
過年跑趴促進心理健康?  研究:「3種聚會模式」最能幫助放鬆

過年跑趴促進心理健康? 研究:「3種聚會模式」最能幫助放鬆

時至年末,不少節日如聖誕節、跨年將連袂登場。若現在正被事業或課業壓得喘不過氣,在此時與朋友聚一聚、參與社交活動,不失為一項能夠「補充能量」的絕佳做法。《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的研究指出,僅僅只是與親友聚在一起吃喝談天,就能顯著減少壓力、甚至延長壽命。

閱讀更多 »
社交問題要用「社交」解決?  研究:與陌生人「搭訕」可增加幸福感、減少尷尬

害怕社死更該主動社交? 研究:與陌生人「搭訕」可增加自信心、減少尷尬

人類雖為「群居動物」,但亦有不少族群較為內向、高敏感,他們害怕與陌生人進行社交,也害怕自己的情緒與情感得不到回應。近期《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刊載研究卻指出,與陌生人交談不總是那麼令人恐懼,甚至能夠增強幸福感、歸屬感,幫助改善心理健康。

閱讀更多 »
理科太太推線上課程惹議!  心理師公布「真.諮商筆記」:諮商內容、看診時機一次搞懂

理科太太推線上課程惹議! 心理師公布「真.諮商筆記」:適合族群、看診時機一次搞懂

近日網路創作者「理科太太」推出線上課程,內容包含諮商100小時以上的經驗分享。因心理諮商內容在國內屬「醫療行為」,因此該課程一出隨即引發專業人士的反對與撻伐。對此,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特地將民眾常見對於諮商的問題整理成筆記,幫助增加民眾對於心理議題與心理健康的識能。

閱讀更多 »
每年設立目標、沒一年做得到?  醫道出癥結點:先別急著列出「待辦事項」

每年設立目標、沒一年做得到? 醫道出癥結點:先別急著列「願望清單」

今年即將迎來尾聲,並準備迎接新的一年。每年設立「To Do List(待辦清單)」,過了隔年卻發現自己沒半項做得到,問題到底出在哪?聯安診所家醫科醫師陳采汎醫師表示,對自己未來的具體作為有所期望固然重要,但也別忘記同步規劃「To Be List(想成為清單)」,注視目標的同時也檢視過程。

閱讀更多 »
有沒有「同理心」跟性別有關?  小鼠研究:實體接觸助增加「利他行為」

有沒有「同理心」與性別有關? 小鼠研究:實體接觸能增加「利他行為」

對同類抱持「同理心」而產生利他行為,並非人類獨有,連老鼠亦然?社會性自私行為與利他行為的複雜成因,一直是科學關切的對象,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最新研究指出,小鼠是否做出「利他」或「自私」行為,受到對象是否為活體同類以及對象的熟悉程度影響。其關鍵在大腦中的杏仁核、前額葉的神經連結。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