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易焦慮、失眠是「自律神經失調」徵兆? 醫教3招自救:不只冥想打坐有用
明明身體非常疲倦,卻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頻頻腸胃不適,卻往往處於便秘或腹瀉兩種極端?聯安診所家庭醫學科暨職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醫師表示,情緒上經常覺得提不起勁與疲勞,甚至出現焦慮不安或憂鬱,引發呼吸急促、胸悶、心悸等相關問題,要注意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徵兆。
明明身體非常疲倦,卻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頻頻腸胃不適,卻往往處於便秘或腹瀉兩種極端?聯安診所家庭醫學科暨職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醫師表示,情緒上經常覺得提不起勁與疲勞,甚至出現焦慮不安或憂鬱,引發呼吸急促、胸悶、心悸等相關問題,要注意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徵兆。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個良好的睡眠品質對於遠離癌症、增強抗壓能力,甚至對於癌症患者的康復期間如此關鍵?睡眠其實與多達80病之間有密切聯繫,良好的睡眠品質對於人體進行修復工作也至關重要。如何通過改善睡眠來促進身心健康,並在與癌症的鬥爭中取得勝利?
今年1月13日(六)適逢正副總統、立委與政黨「三合一」選舉,若過度擔憂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落選,可能要注意壓力與焦慮感「爆棚」的前兆?楊聰才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曾受訪表示,此前診間確實有一名「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患者,因選舉之故而使其病情惡化。
根據保署資料統計,2019年被診斷為失眠的患者達78萬餘人,安眠藥的使用量近5年成長19%。時至2021年,全台有安眠藥使用習慣者高達441萬人,且女性失眠的情況是男性的2倍。壓力性的失眠問題成為全民共有的困擾,因此如何減壓、好好睡一覺成為普遍關注的議題。
「褪黑激素」為大腦松果體分泌之激素,主要功能為調節人體的生理時鐘,維持晝夜節律。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台灣每10人就有1人飽受慢性失眠症之苦,因此不少民眾藉由服用保健食品幫助睡眠,其中「外源性褪黑激素」產品近年成為熱門選擇,民間也逐漸流傳服用褪黑激素可緩解失眠的說法。
早起的鳥兒不僅有蟲吃,還能避免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表於《Experimental Physiology》的新研究指稱,人類的「睡眠週期」會導致個體的代謝差異,並改變身體代謝的運作。如時常熬夜、日夜顛倒者,利用脂肪獲取能量的能力顯著降低,意味著罹患肥胖、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
長期的壓力積累,不僅容易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將引起嚴重心理疾患?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奕安醫師表示,臨床上曾經發現,壓力過大與增加罹患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等疾病的風險有關。此前有一女性個案罹患嚴重的恐慌症,幾乎需要「每天跑急診」打鎮靜藥物。
近期社群對於「高敏感人格」(HSP)的討論熱烈,不少民眾對於該人格呈現的特質有所共鳴。新竹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現任覓汨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林肇賢臨床心理師指出,事實上高敏感人格並非嶄新的概念,早在1940年,德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已簡單地將人類的性格分為「內向人格」與「外向人格」,其中內向人格即有諸多特質與高敏感人格類似。
現代人飲食西化、加上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消化不良」已成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消化不良往往伴隨腹脹、脹氣、打嗝、便祕、腹瀉等惱人的情況,若腸胃道症狀持續出現,應審慎考慮改善生活習慣。美國心臟病學會院士Yasmine S. Ali表示,以下9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於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緩解與消化不良相關的症狀,並改善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多吃高纖食物、多加運動、減輕壓力、少吃讓胃部不適的食物、細嚼慢嚥、多喝水、全麥食物代替精緻澱粉、攝取綠葉蔬菜、攝取瘦肉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