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容易焦慮、失眠是「自律神經失調」徵兆? 醫教3招自救:不只冥想有用

容易焦慮、失眠是「自律神經失調」徵兆? 醫教3招自救:不只冥想打坐有用

明明身體非常疲倦,卻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頻頻腸胃不適,卻往往處於便秘或腹瀉兩種極端?聯安診所家庭醫學科暨職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醫師表示,情緒上經常覺得提不起勁與疲勞,甚至出現焦慮不安或憂鬱,引發呼吸急促、胸悶、心悸等相關問題,要注意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徵兆。

閱讀更多 »
9招讓睡眠成為「抗癌利器」! 名醫分享高品質睡眠關鍵:不只聽白噪音有用

8步驟讓睡眠成為「抗癌利器」! 名醫分享高品質睡眠關鍵:不只聽白噪音有用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個良好的睡眠品質對於遠離癌症、增強抗壓能力,甚至對於癌症患者的康復期間如此關鍵?睡眠其實與多達80病之間有密切聯繫,良好的睡眠品質對於人體進行修復工作也至關重要。如何通過改善睡眠來促進身心健康,並在與癌症的鬥爭中取得勝利?

閱讀更多 »
年假ICU病房爆滿! 腦中風、心肌梗塞恐數小時內奪命  醫教「1運動」幫助血管回春

全球瘋吃「褪黑激素」救失眠? 醫打臉:臨床證據不足! 8習慣沒改照樣睡不好

「褪黑激素」為大腦松果體分泌之激素,主要功能為調節人體的生理時鐘,維持晝夜節律。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台灣每10人就有1人飽受慢性失眠症之苦,因此不少民眾藉由服用保健食品幫助睡眠,其中「外源性褪黑激素」產品近年成為熱門選擇,民間也逐漸流傳服用褪黑激素可緩解失眠的說法。

閱讀更多 »
預防糖尿病要「用睡的」! 研究:早睡幫助脂肪代謝、控制血糖

預防糖尿病要「用睡的」! 研究:早睡幫助脂肪代謝、控制血糖

早起的鳥兒不僅有蟲吃,還能避免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表於《Experimental Physiology》的新研究指稱,人類的「睡眠週期」會導致個體的代謝差異,並改變身體代謝的運作。如時常熬夜、日夜顛倒者,利用脂肪獲取能量的能力顯著降低,意味著罹患肥胖、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

閱讀更多 »
前一秒正常、下一秒噁心想吐! 她每天跑急診找無病因   醫揭真相:原來是「恐慌症」發作

前一秒正常、下一秒噁心想吐! 她每天跑急診找無病因 醫揭真相:原來是「恐慌症」發作

長期的壓力積累,不僅容易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將引起嚴重心理疾患?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奕安醫師表示,臨床上曾經發現,壓力過大與增加罹患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等疾病的風險有關。此前有一女性個案罹患嚴重的恐慌症,幾乎需要「每天跑急診」打鎮靜藥物。

閱讀更多 »
什麼是「高敏感人格」? 心理師「1概念」釐清:用對地方像獲得「超能力」

什麼是「高敏感人格」? 心理師「1概念」釐清:用對地方像獲得「超能力」

近期社群對於「高敏感人格」(HSP)的討論熱烈,不少民眾對於該人格呈現的特質有所共鳴。新竹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現任覓汨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林肇賢臨床心理師指出,事實上高敏感人格並非嶄新的概念,早在1940年,德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已簡單地將人類的性格分為「內向人格」與「外向人格」,其中內向人格即有諸多特質與高敏感人格類似。

閱讀更多 »
時常便祕、腹脹、打飽嗝?  專家呼籲:養成「9習慣」預防消化不良

時常便祕、腹脹、打飽嗝? 專家呼籲:養成「9習慣」預防消化不良

現代人飲食西化、加上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消化不良」已成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消化不良往往伴隨腹脹、脹氣、打嗝、便祕、腹瀉等惱人的情況,若腸胃道症狀持續出現,應審慎考慮改善生活習慣。美國心臟病學會院士Yasmine S. Ali表示,以下9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於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緩解與消化不良相關的症狀,並改善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多吃高纖食物、多加運動、減輕壓力、少吃讓胃部不適的食物、細嚼慢嚥、多喝水、全麥食物代替精緻澱粉、攝取綠葉蔬菜、攝取瘦肉蛋白。

閱讀更多 »
effective-way-to-relax

別再下班躺床耍廢! 追劇滑IG是「無效放鬆」? 專家:做「7件事」才能有效紓壓

對許多人來說,周一到周五為工作消磨得精疲力盡,平日夜間與周末想當然是用來「放鬆」的。可是,很多上班族總感覺自己愈來愈累,無論怎麼放鬆似乎都沒辦法修復,像是逐漸充不飽電的行動電源,白天消耗精力的速度也變得愈來愈快。很多人可能是「放鬆」方式出了問題。耍廢讓大腦貌似感覺到快樂,其實過量的多巴胺反而會造成壓力,在期待渴望的目標的同時,也會感到焦慮。

閱讀更多 »
地牛連翻3天! 地震來襲「嚇到不敢睡」怎麼辦?   專家曝「1措施」調劑身心

地牛連翻3天! 地震來襲「嚇到不敢睡」怎麼辦? 專家曝「1措施」調劑身心

近日花東地區不斷,甚至傳出樓房倒塌、橋梁斷裂的嚴重災情。可別輕忽天災 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指出,經常暴露於天災人害,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程度,可能遠超出常人能負荷的範圍。2021年的韓國研究指出,災害不僅能威脅生命、造成經濟損失,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受災戶甚至可能出現長期睡眠障礙、憂鬱症、酒精濫用甚至輕生行為。

閱讀更多 »
壓力過大加速「免疫老化」更易染疫!哈佛教5招解壓自救

壓力過大加速「免疫老化」更易染疫! 哈佛教5招解壓自救

不可小看心理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過多的壓力可能會加速免疫功能的老化,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甚至感染COVID-19病毒的風險。《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就指出 ,各種社會壓力如創傷性事件、工作壓力、生存壓力以及社會性歧視等,都可能是同年齡者的免疫系統功能落差的原因。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