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再下班躺床耍廢! 追劇滑IG是「無效放鬆」? 專家:做「7件事」才能有效紓壓
對許多人來說,周一到周五為工作消磨得精疲力盡,平日夜間與周末想當然是用來「放鬆」的。可是,很多上班族總感覺自己愈來愈累,無論怎麼放鬆似乎都沒辦法修復,像是逐漸充不飽電的行動電源,白天消耗精力的速度也變得愈來愈快。很多人可能是「放鬆」方式出了問題。耍廢讓大腦貌似感覺到快樂,其實過量的多巴胺反而會造成壓力,在期待渴望的目標的同時,也會感到焦慮。
對許多人來說,周一到周五為工作消磨得精疲力盡,平日夜間與周末想當然是用來「放鬆」的。可是,很多上班族總感覺自己愈來愈累,無論怎麼放鬆似乎都沒辦法修復,像是逐漸充不飽電的行動電源,白天消耗精力的速度也變得愈來愈快。很多人可能是「放鬆」方式出了問題。耍廢讓大腦貌似感覺到快樂,其實過量的多巴胺反而會造成壓力,在期待渴望的目標的同時,也會感到焦慮。
近日花東地區不斷,甚至傳出樓房倒塌、橋梁斷裂的嚴重災情。可別輕忽天災 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指出,經常暴露於天災人害,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程度,可能遠超出常人能負荷的範圍。2021年的韓國研究指出,災害不僅能威脅生命、造成經濟損失,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受災戶甚至可能出現長期睡眠障礙、憂鬱症、酒精濫用甚至輕生行為。
不可小看心理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過多的壓力可能會加速免疫功能的老化,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甚至感染COVID-19病毒的風險。《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就指出 ,各種社會壓力如創傷性事件、工作壓力、生存壓力以及社會性歧視等,都可能是同年齡者的免疫系統功能落差的原因。
Covid-19確診後出現的症狀和後遺症是民眾近期所關注的議題。究竟康復後,民眾可以如何留意自身狀況,以及做哪些日常保養恢復體力和健康呢?聯安診所蒐集了各科專業醫師與醫護團隊的建議,提供給確診者及其家屬「照護QA指南」,在康復的路上一同齊心面對。
本土確診人數邁向洪峰期,居家照護與居家確診時應做好哪些萬全準備?全煜耳鼻喉科診所、耳鼻喉科林岱樓醫師指出,「體溫計」是家中必備用品,可準備耳溫槍或是腋溫計,也要注意專用電池。林岱樓醫師表示,如果確診輕症或是居隔在家,非常焦慮或擔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可以考慮準備「製氧機」與「氧氣瓶」,能在短時間內提供較充足的氧氣量。
隨著本土確診人數暴增,突然自覺心悸、頭暈、胸悶,時刻擔心自己也確診?小心是壓力過大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捷思身心醫學診所身心科李旻珊醫師受訪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相當多樣,並且可能發生在不同部位,患者往往因為這些症而在各科掛號看診,身體檢查卻沒有明顯問題,容易影響日常生活。
疫情升溫壓力開始爆棚,出門怕確診只好在家當「防疫暴食怪」?因壓力或情緒產生的暴食行為,不僅容易增加體重、造成肥胖,亦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出版品《哈佛健康出版社》指出,目前科學界正試著將「正念療法」融入日常飲食中,以改善暴食者過度飲食、強迫飲食等行為。
現代人因熬夜、壓力大、加班或接觸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容易導致體內「自由基」濃度過高,增加身體老化、病變、發炎等風險。為減少自由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如何從飲食中多攝取「抗氧化」相關的營養素?張語希營養師接受《潮健康》專訪指出,抗氧化成份是減少癌症、體內發炎、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原因之一。
俄羅斯於2月24日向烏克蘭開戰,引發全球關注。烏俄戰爭爆發也使同處地緣政治戰爭熱區的台灣成為國際焦點,「Taiwan」一詞一度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關鍵字。新聞媒體連日播報戰爭畫面,也造成許多不少民眾內心不安,如同學者所說的「戰爭焦慮」(War Anxiety)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