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音樂」幫助情感表達能力? 陽明交大新研究:大腦神經可塑性真的有差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坊間普遍的觀念尚無大型研究證據可判斷。不過,學習音樂的確可能改變大腦結構,甚至增加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幫助提升情感表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期於腦功能學術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發表最新研究結果,證實從腦部神經結構影像發現主修鋼琴與聲樂家的大學生們,大腦中情緒相關區域(如杏仁核)與全腦的連結較多。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坊間普遍的觀念尚無大型研究證據可判斷。不過,學習音樂的確可能改變大腦結構,甚至增加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幫助提升情感表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期於腦功能學術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發表最新研究結果,證實從腦部神經結構影像發現主修鋼琴與聲樂家的大學生們,大腦中情緒相關區域(如杏仁核)與全腦的連結較多。
身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當沒有親友陪伴在側,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偶爾當一回「邊緣人」或許能得到片刻自在,但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孤獨感可能造成對身心不利的後果,包括步入老年後的癡呆症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喝酒不但能放鬆心情,過去也曾有說法認為,適當飲酒能保護心血管。不過,愈來愈多科學證據顯示,喝酒對身體健康「弊大於利」。賓洲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近期也發表最新論文指出,即便每天只喝1-2杯酒,都可能造成大腦比同年齡人更顯退化。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高血壓不僅使罹患相關慢性疾病的機率上升。美國芝加哥西北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醫師Christina Lineback所主持的研究亦指出,年輕時罹患高血壓,與55歲後大腦發生結構性變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