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幫助情感表達能力?  陽明交大新研究:大腦神經可塑性真的有差

「學音樂」幫助情感表達能力? 陽明交大新研究:大腦神經可塑性真的有差


潮健康/郭家和


學音樂改善「神經可塑性」?  研究:情緒腦區的全腦連結較多


學音樂改善「神經可塑性」?  研究:情緒腦區的全腦連結較多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坊間普遍的觀念尚無大型研究證據可判斷。不過,學習音樂的確可能改變大腦結構,甚至增加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幫助提升情感表達。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期於腦功能學術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發表最新研究結果,證實從腦部神經結構影像發現主修鋼琴與聲樂家的大學生們,大腦中情緒相關區域(如杏仁核)與全腦的連結較多。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科系謝仁俊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是十年研究計畫的首項成果,證明了學習音樂者因為長期訓練透過聲音表達情感,得以加強並重塑特定大腦中的特定的神經網路。該研究使用「擴散磁振頻譜造影」技術分析聲樂家及鋼琴家大腦神經束的密度,利用非侵入性的方法來研究不同族群的大腦中的巨觀變化。


結果顯示,聲樂家透過語言與言語的相關功能腦區來呈現音樂,而鋼琴家則透過雙手,來控制琴鍵呈現音樂,比聲樂家需要更多的左手精細控制,因而增強右腦的連結。


謝仁俊教授表示,音樂訓練已被廣泛研究證明可以誘發感知、運動控制和認知功能的神經可塑性。而這項研究除了證實不同音樂型態會強化不同功能的神經網路,也提供對神經損傷或精神心理創傷的病人,施予藝術治療與音樂治療(即所謂藝術處方)的神經科學基礎,具有開展後續研究的潛力。


音樂訓練「全面性」活動大腦神經  情感處理能力效率更佳


音樂訓練「全面性」活動大腦神經  情感處理能力效率更佳

成功大學心理系龔俊嘉教授針對該研究評論表示,過去以「MRI」為研究技術的文獻已指出,鋼琴家大腦中手指連動的區域比一般人更發達。過往也有研究顯示,計程車司機處理空間訊息的腦區(海馬迴)體積比一般人更大,都是後天經驗影響腦區「發達」程度的證據。


不過,該研究尚無法解釋音樂家大腦白質差異是屬於先天基因或後天經驗影響,要倚靠長期的縱貫研究,才能提供更好的答案。


東海大學通識中心李承宗助理教授提出,神經可塑性對大腦相當重要,與學習、記憶、適應新環境有關,而長期從事音樂訓練,對大腦來說是全面性的活動,牽涉到聽覺、視覺、動作、記憶、情感。


這項研究運用先進的大腦造影技術配合數學模型(Graph Theory),比較了不同神經網路之間的互動,如鋼琴的訓練需要左右手長年的配合,使他們控制左手的右半腦比一般人或是聲樂家建立了更有效率的網路,證明音樂訓練會加強大腦掌管情緒相關的杏仁核(Amygdala)與其他腦區的連結。也發現大腦掌管語言、動作控制的腦區白質,會因為音樂訓練型態的不同而出現加強或修剪等不同的特化。


成功大學心理系特聘教授則評論表示,隨然這項研究發現鋼琴、聲樂兩類專家有大腦連結結構的特異化改變,但應是長時間訓練所致。至於音樂如何影響大腦無法據此推論。不過,這項研究可視為大腦中情感網路結構上的變化,有助於讓表演者表達更豐富的情感,或者具有效率更佳的情感處理能力。







延伸閱讀:
「HIGH歌」刷起來!聽音樂運動效果更好?研究:提高耐力與運動力
學習新樂器比聽音樂還抒壓? 研究曝潛在好處:「2大感官」變更敏銳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editorpeter的大頭照
潮健康編輯部-昱彣

HI!我是潮健康的「潮編」昱彣。潮健康不只讓你/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更要你/妳從頭到尾潮到出水!透過淺顯易懂的文章、詼諧有趣的企劃,結合最新趨勢、時事議題,讓醫學知識也能夠跟上潮流,不再難懂!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