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幫助情感表達能力? 陽明交大新研究:大腦神經可塑性真的有差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坊間普遍的觀念尚無大型研究證據可判斷。不過,學習音樂的確可能改變大腦結構,甚至增加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幫助提升情感表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期於腦功能學術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發表最新研究結果,證實從腦部神經結構影像發現主修鋼琴與聲樂家的大學生們,大腦中情緒相關區域(如杏仁核)與全腦的連結較多。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坊間普遍的觀念尚無大型研究證據可判斷。不過,學習音樂的確可能改變大腦結構,甚至增加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幫助提升情感表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期於腦功能學術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發表最新研究結果,證實從腦部神經結構影像發現主修鋼琴與聲樂家的大學生們,大腦中情緒相關區域(如杏仁核)與全腦的連結較多。
此前不少科學家認為,聆聽和緩的音樂類型可以放鬆身心、幫助入睡,並有助於抒解壓力。那麼「演奏樂器」對於大腦的影響又是如何?權威期刊《Nature》出版物《Scientific Reports》指出,學習演奏樂器對大腦處理視覺、聲音的能力有積極影響,甚至能幫助改善憂鬱情緒。
常有人說人類是視覺動物,但其實在聽覺上人類也同樣欲求不滿,似乎擁有低沉嗓音的人時常受到大家歡迎,有磁性聲線的歌手和演員也是大眾所崇拜和嚮往的對象,例如動力火車、茄子蛋的主唱阿斌、主持人李四端的嗓音就十分迷人;而在歐美,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艾瑪.史東(Emma Stone)、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等好萊塢巨星也擁有這樣的特質。現在德國研究證實了,這些常讓大家「耳朵懷孕」的人,還會更令人想與他們「原地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