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能


躺著也氣喘如牛! 他一檢查心臟竟「腫如文旦」 醫示警:這5類人最危險
心衰竭被稱為「心臟癌症」,其高危險性不可忽視。趙書平醫師指出,心衰竭常伴隨水腫、氣喘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心臟腫大、心律不整等併發症。特別是中高齡者、三高患者及糖尿病患等五大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隨著心、糖、腎共病管理趨勢,SGLT2抑制劑等藥物能有效減少住院風險,建議患者透過藥物、健檢和健康管理穩定控制病情。

長者3人中有1人「肌肉流失」! 醫呼籲快補充「1營養」:等同於一天吃50顆蛋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截至今年4月底,全台約有三分之一縣市進入「超高齡化」門檻。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肉流失的風險之中,不僅體力與肌力急速下滑,更嚴重的還有可能引起失能或長期臥床,平均為漫長的7.4年之久。

全台「失能」人口突破百萬! 最大主因竟與「這疾病」有關:18-64歲者佔大宗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有445萬人因腦神經疾病就醫,我國失能人口更已突破百萬。台灣神經學學會林永煬理事長指出,除了高齡化自然導致的功能退化,「腦神經疾病」更與失能議題息息相關。

翻轉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 「臺灣愛迪生」1發明助患者擺脫輪椅、重獲新生
根據WHO刊載指南指出,全球有超過850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580萬人餘生失能、近33萬人死亡,嚴重程度逐年加劇。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胡朝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為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60歲左右,以現今的「高齡化社會」來說,患病年齡一點都「不高齡」,反而正值承上啟下的年紀。

確診就能用口服抗病毒藥? 該擔心交互作用嗎? 醫揭開藥卡關真相
Omicron本土確診人數連日暴增,指揮中心宣佈「居家隔離」、「自主防疫期間」、「居家檢疫」三類民眾,於家中使用快篩試劑為陽性,且經醫事人員確認或視訊診療後可列為確診。預計國內確診人數仍將持續走高,各界關心口服抗病毒藥是否能及時開立,讓高風險族群在黃金時間內有「救命藥」可用。

手抖不停肩膀硬? 帕金森氏症與中風、五十肩怎區分? 醫師教一招判斷徵兆
臺中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郭馥瑄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發生原因為腦部的「中腦黑質」、「基底核」與製造多巴胺的神經元退化有關,至於腦部為何退化、在何時退化,仍有待醫學研究釐清。常見的發病年齡為50-60歲,診斷年齡平均約60歲左右;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1-2%。

亂買東西、經常後悔是「躁鬱症」前兆? 醫:這些症狀持續2週以上快就醫
面對突如其來的情緒起伏,是否該擔憂是「躁鬱症」前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周緯柏醫師表示,精神醫學上的躁鬱症是指陣發性(Episodic)的情緒障礙,發病時的情緒與原本情緒出現明顯落差且造成生活職業上的失能。躁鬱症可分為「躁期」與「鬱期」,若接受妥善治療,可大幅減少發病的次數和嚴重度。

骨質疏鬆症讓她5年脊椎斷5次! 骨鬆徵兆「7中1」就要小心
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隨著年紀增加,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攀升。即使民眾對骨鬆的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往往在發生意外就醫時,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質疏鬆。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趨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也有了不同的選擇,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而言,提供更積極且方便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