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海邊」真的比較健康! 15國研究曝:靠海居民健康程度高37.5%
先前不少文獻表明,時常親近大自然的行為如看海、爬山,能夠促進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不過對於實際居住於海濱地區的民眾來說,其健康程度確實比都市居民更好?發表於《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的文獻證實,無論是前往海邊看海、或居住於海濱附近,都與更良好的健康程度有關。
先前不少文獻表明,時常親近大自然的行為如看海、爬山,能夠促進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不過對於實際居住於海濱地區的民眾來說,其健康程度確實比都市居民更好?發表於《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的文獻證實,無論是前往海邊看海、或居住於海濱附近,都與更良好的健康程度有關。
運動的好處人盡皆知,如體重管理、更好的心理健康以及免疫系統的增強,都是過往研究實證的正面效益。如今刊載於《PLOS ONE》的研究指稱,積極參與運動鍛鍊者,相較於長時間久坐者擁有更高的「疼痛耐受力」。另外,研究也發現積極參與運動者,在慢性疼痛方面的問題相對較少。
不少年輕族群下班或放學後,就此徜徉在社群媒體的世界中,智慧型手機不曾離身。這種被動接觸大量資訊的狀態,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研究表明,毫無節制地瀏覽社群內容,與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患病率增加有關。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於改善心理健康、甚至輔助心理治療方面都有幫助。不過,若本身為精神疾病患者,該從哪些運動著手最好?刊載於《BMC Psychiatry》的研究表明,「衝浪」與「登山健行」2種運動,對於緩解重度憂鬱症症狀而言,具有顯著的正面作用。
近年來,全球憂鬱症患者的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心理疾病已成為現代人不容忽視的一大健康問題。不過,只要適時自社會獲得支持,對憂鬱症患者的病情或許具有一定幫助?《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JP)刊載研究表明,對於遺傳性憂鬱症患者而言,獲得社會支持可以大幅減輕病情所帶來的影響。
心理疾病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歷經3年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形成的壓力與孤獨感,對特定族群而言或許難以抹滅。不過,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研究認為,日常採取具一定強度的「體育活動」,或許有機會逆轉高壓力與心理疾病帶來的危害。
睽違812天,國內的「室內口罩禁令」終於在今日(20日)宣告解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表示,事實上口罩禁令的鬆綁確實有其必要性,對於民眾的生活習慣、社會氛圍,乃至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都有以下明顯的好處。
確診後滿心期待與另一半相聚,想要享受「魚水之歡」的當下,卻發現自己突然「不想要」。這真的有可能發生嗎?權威期刊《Nature》子刊物《Nature Medicine》指稱,除了疲倦、腦霧、失眠、嗅味覺改變等常見後遺症外,「長新冠」也可能導致性慾低落、性功能障礙等問題。
不少心理學研究指出,更快樂的人通常活得更健康,增加幸福感與快樂真的能帶來更好的身心健康狀態嗎?一般人求快樂而不可得,又可以如何解決?一項隨機研究試驗顯示,參加心理諮商6個月之後,接受過心理諮商的人不只變得更快樂,而且在之後請病假的天數也明顯減少。研究團隊宣稱,透過隨機對照試驗可以初步證明,「主觀幸福感」不只是一種感受,的確與身體健康有部份的因果關係。
時至年末,不少節日如聖誕節、跨年將連袂登場。若現在正被事業或課業壓得喘不過氣,在此時與朋友聚一聚、參與社交活動,不失為一項能夠「補充能量」的絕佳做法。《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的研究指出,僅僅只是與親友聚在一起吃喝談天,就能顯著減少壓力、甚至延長壽命。
人類雖為「群居動物」,但亦有不少族群較為內向、高敏感,他們害怕與陌生人進行社交,也害怕自己的情緒與情感得不到回應。近期《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刊載研究卻指出,與陌生人交談不總是那麼令人恐懼,甚至能夠增強幸福感、歸屬感,幫助改善心理健康。
近日網路創作者「理科太太」推出線上課程,內容包含諮商100小時以上的經驗分享。因心理諮商內容在國內屬「醫療行為」,因此該課程一出隨即引發專業人士的反對與撻伐。對此,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特地將民眾常見對於諮商的問題整理成筆記,幫助增加民眾對於心理議題與心理健康的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