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AI人工智慧」輔助社區衛教! 新竹市共創「青銀共融」健康好生活
新竹市衛生局今日在綠水市民活動中心舉辦「智慧顧健康、AI輕鬆學-社區青銀共融衛教觀摩活動」,由秘書長張治祥代表市府出席,並邀請社區長者與光復中學學生們,共同利用時下最流行的AI智慧工具,獲得健康知識及營造健康生活。
新竹市衛生局今日在綠水市民活動中心舉辦「智慧顧健康、AI輕鬆學-社區青銀共融衛教觀摩活動」,由秘書長張治祥代表市府出席,並邀請社區長者與光復中學學生們,共同利用時下最流行的AI智慧工具,獲得健康知識及營造健康生活。
不少研究證實,運動對於改善心理健康、甚至輔助心理治療方面都有幫助。不過,相較靜態的運動模式,對於促進心理健康是否仍具效果?《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刊載研究指稱,每週做一次「熱瑜珈」(Heat Yoga),對於減緩憂鬱症症狀而言可能具有幫助。
先前不少文獻表明,時常親近大自然的行為如看海、爬山,能夠促進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不過對於實際居住於海濱地區的民眾來說,其健康程度確實比都市居民更好?發表於《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的文獻證實,無論是前往海邊看海、或居住於海濱附近,都與更良好的健康程度有關。
運動的好處人盡皆知,如體重管理、更好的心理健康以及免疫系統的增強,都是過往研究實證的正面效益。如今刊載於《PLOS ONE》的研究指稱,積極參與運動鍛鍊者,相較於長時間久坐者擁有更高的「疼痛耐受力」。另外,研究也發現積極參與運動者,在慢性疼痛方面的問題相對較少。
不少年輕族群下班或放學後,就此徜徉在社群媒體的世界中,智慧型手機不曾離身。這種被動接觸大量資訊的狀態,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研究表明,毫無節制地瀏覽社群內容,與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患病率增加有關。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於改善心理健康、甚至輔助心理治療方面都有幫助。不過,若本身為精神疾病患者,該從哪些運動著手最好?刊載於《BMC Psychiatry》的研究表明,「衝浪」與「登山健行」2種運動,對於緩解重度憂鬱症症狀而言,具有顯著的正面作用。
近年來,全球憂鬱症患者的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心理疾病已成為現代人不容忽視的一大健康問題。不過,只要適時自社會獲得支持,對憂鬱症患者的病情或許具有一定幫助?《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JP)刊載研究表明,對於遺傳性憂鬱症患者而言,獲得社會支持可以大幅減輕病情所帶來的影響。
心理疾病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歷經3年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形成的壓力與孤獨感,對特定族群而言或許難以抹滅。不過,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研究認為,日常採取具一定強度的「體育活動」,或許有機會逆轉高壓力與心理疾病帶來的危害。
睽違812天,國內的「室內口罩禁令」終於在今日(20日)宣告解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表示,事實上口罩禁令的鬆綁確實有其必要性,對於民眾的生活習慣、社會氛圍,乃至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都有以下明顯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