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每5人就有1人耳鳴! 研究:吃4種食物有助預防,「它」最多降35%風險
全球約有7.4億人受耳鳴困擾,以當前約81億人口計算,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人耳鳴。中國研究發現,攝取水果、膳食纖維、咖啡因與乳製品可預防耳鳴,最多降35%風險。其關鍵在於改善耳部微循環與抗發炎。若出現耳鳴,應嘗試放鬆、專注活動、規律運動與聲音療癒等6方法,並及早就醫,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全球約有7.4億人受耳鳴困擾,以當前約81億人口計算,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人耳鳴。中國研究發現,攝取水果、膳食纖維、咖啡因與乳製品可預防耳鳴,最多降35%風險。其關鍵在於改善耳部微循環與抗發炎。若出現耳鳴,應嘗試放鬆、專注活動、規律運動與聲音療癒等6方法,並及早就醫,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水果有助於健康,但選對食用時機能提升營養吸收效果,避免對腸胃造成負擔。高敏敏營養師建議,一般健康者可隨時享用水果,首選當季新鮮水果;大餐後可選鳳梨、奇異果等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幫助食物分解。血糖控制者宜在兩餐間選擇低GI水果,如蘋果、芭樂,以穩定血糖。運動後一小時內攝取水果可補充能量並促進肌肉修復。睡眠困擾者可於晚餐後食用香蕉、火龍果等富含鎂的水果,以提升睡眠品質。
半夜想吃東西卻擔心健康?營養師張語希建議選擇更健康的宵夜食材,包括無糖堅果、希臘優格、蔬菜棒、無油烤海苔、豆干或低升糖指數水果,既能滿足嘴饞又能補充蛋白質,降低對身體的負擔。如果實在無法抗拒鹹酥雞,可以搭配高纖維食物如沙拉、地瓜、毛豆,幫助減少油脂吸收,增強飽腹感。張語希營養師提醒,睡前進食過多會影響睡眠品質,建議三餐吃飽,適量選擇健康宵夜,才能長期維持身體健康。
張語希營養師指出,不吃早餐可能與體重增加有關,原因包括:代謝速度下降、午晚餐進食量增加、血糖波動變大、食慾激素失調,以及夜間進食增加。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身體燃燒熱量減少、囤積脂肪更多。對於習慣不吃早餐的人,可選擇低負擔、高營養的食物,如水果、堅果或優酪乳;習慣吃早餐者則應均衡攝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健康脂肪,穩定血糖和提升飽足感。
當心情低落時,許多人會依賴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抒壓,但這樣做可能讓情緒波動更大,甚至增加肥胖風險。甜食雖能短暫提升快樂感,但血糖下降後會讓情緒更加低落。張語希營養師建議避免三高食物,改吃富含營養的水果,如香蕉、藍莓等,或喝無糖果汁和草本茶,有助於抒緩壓力並提升情緒。
現代人工作繁忙、加上外食頻率高,往往無法補足每日所需的蔬果攝取量。國健署統計,僅17.6%國人每日蔬菜攝取有達標;每日水果攝取達標率更是只有5.9%,顯示出國人蔬果攝取量嚴重不足的現況。
「便秘」總讓現代人頭痛不已,尤其外食族、上班族平時缺乏纖維攝取,不只影響腸胃健康,更有可能導致皮膚問題如長痘痘、肌膚暗沉,或是女性最在意的小腹突出,都是長期便秘容易衍生的惱人問題。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建議年輕族群,可善用「4381+1/3法則」以有效預防與改善便秘。
台灣飲食文化深受日本影響,日式料理店眾多,日本的養生文化也深植人心。如今研究證實多攝取「日式飲食」,竟然與促進實際健康狀況有關?發表於權威營養學期刊《Nutrients》的文獻表明,日式料理常見的大豆、海鮮與海草(如海帶、海藻),有助於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風險。
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一年新發生人數為14,856人,為十大癌症第三位。近年標準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與老化、基因變異、生育情況、家族史、良性乳房疾病、缺乏運動、肥胖、荷爾蒙治療、酗酒等因素可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