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死亡人口創新高! 醫揭原因:「肺炎鏈球菌」是奪命因子,7類人快去打疫苗
台灣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持續攀升,特別在流感季更顯危險。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一類致命性傳染病,尤以19-64歲未打疫苗的慢性病族群風險增高。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醫師提醒,該菌易致肺炎、敗血症,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等高風險群的死亡風險顯著。台灣醫學會呼籲七大族群,包括高齡者、糖尿病及慢性心肺病患等,應諮詢接種PCV13或PCV15等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減少重症風險。
台灣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持續攀升,特別在流感季更顯危險。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一類致命性傳染病,尤以19-64歲未打疫苗的慢性病族群風險增高。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醫師提醒,該菌易致肺炎、敗血症,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等高風險群的死亡風險顯著。台灣醫學會呼籲七大族群,包括高齡者、糖尿病及慢性心肺病患等,應諮詢接種PCV13或PCV15等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減少重症風險。
年假即將到來,可預期的返鄉潮、出遊潮,以及公共場合聚餐等團圓活動,都恐增加新冠感染的潛在風險,在流行性呼吸道疾病依舊盛行之際,民眾擔憂隨時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因此,衛生福利部於新年假期前夕,引進約超過16.5萬劑的Nuvaxovid XBB1.5疫苗,鼓勵民眾前往施打疫苗以提升身體防護力。
年關將至,面對暴增的人流與車潮,除了主動採取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相關疫苗的接種對於脆弱族群亦至關重要!衛福部疾管署近期發布新聞稿指出,為因應新冠、流感與其他病菌造成嚴重的社區傳染,民眾應積極施打疫苗,獲得最即時的保護力。
全球湧入大量「兒童白肺」事件,甚而引起世衛組織(WHO)的注意,表達對中國境內病例激增的擔憂。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說明,目前北京呈現「多種病原體共存」的趨勢,除了近期爆發的肺炎黴漿菌之外,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的案例也同步上升。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發生「皮蛇」不只會起水泡、神經痛,也可能會增加未來心臟病的風險?一項前瞻性研究追蹤16年、超過20萬名成人的數據顯示,與未罹患帶狀疱疹的人相比,罹患過帶狀疱疹者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長期風險高出30%,而且在發生帶狀疱疹之後,風險升高時間可能長達12年之久。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
睽違812天,國內的「室內口罩禁令」終於在今日(20日)宣告解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表示,事實上口罩禁令的鬆綁確實有其必要性,對於民眾的生活習慣、社會氛圍,乃至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都有以下明顯的好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昨日(2月9日)防疫記者會表示,經考量國內疫情逐漸平穩、且醫療量能充足,經由跨部會溝通研議與綜合評估後,如疫情持續穩定可控,自2月20日實施以下室內戴口罩放寬之通案性規定。疫情指揮中心指出,於以下2大指定場所之室內空間,仍須按規定全程戴口罩。包括醫療照護機構:醫療、醫事、老人福利、長期照顧服務、榮譽國民之家、兒童及少年服務、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等;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及場等。
即使距離新冠病毒問世已屆滿3年,對於新冠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ivd)的研究仍方興未艾。除了大眾熟知的腦霧、嚴重咳嗽、失眠等後遺症,目前科學家更直指病毒對多器官的影響,恐怕為「不可逆」!權威期刊《Nature》指出,長新冠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現「多器官老化」的跡象。
近期適逢農曆新年前夕、中國官方宣布解封,再加上Omicron亞變種「XBB.1.5」來勢洶洶,目前已為當地主要流行病毒株。不少民眾擔憂國內疫情因此加重,導致病毒傳播鏈持續擴大。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表示,過年前有4大族群應盡快施打疫苗:家中有長者或高風險族群、尚未接種追加劑者、曾感染確診已康復滿3個月者、春節前有親友從國外返台者。
中國外交部於今早(27日)宣布,自明年1月8日起不再將新冠肺炎列入傳染病管理,也取消入境人員實施核酸檢測、強調會「有秩序地恢復中國公民出境」,外界認為這是中國官方針對管制措施的「全面鬆綁」。中國官方此前的開放措施已導致中國民眾大規模確診,位處彼岸的台灣是否將受其影響?
近日中國政府嚴格「清零」的舉動使民怨高漲,民眾更發起「白紙運動」以表達對當局的不滿與抗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於社群貼文表示,白紙運動的背後揭示了中國政府公衛決策的缺失:「厭惡風險」恐不僅加速醫療系統的崩潰,日後更可能種下經濟問題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