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

連老醫師都難分辨? 他頻跑廁所以為「攝護腺肥大」 一檢查驚曝:攝護腺癌第一期了

連老醫師都難分辨? 他頻跑廁所以為「攝護腺肥大」 一檢查驚曝:攝護腺癌第一期了

「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症狀,就連醫學知識豐富的醫師,都很難從症狀分辨差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放射腫瘤科梁家郡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位68歲、從事醫師工作的患者,近幾年看診時經常頻尿,自覺是攝護腺肥大而求醫,經檢查竟發現攝護腺中約有0.5公分大的腫瘤。經光子刀放射線治療後,該患者的攝護腺癌完全消失。

閱讀更多 »
空腹吃蔬果防癌效果最佳?  醫揭植化素7大作用:把癌細胞逆轉變良性

空腹吃蔬果防癌效果最佳? 醫揭植化素7大作用:把癌細胞逆轉變良性

國際權威期刊《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因子有關,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抽菸、飲酒、肥胖(BMI過高),這些因素造成全球一年癌症死亡接近460萬例。醫師提醒,蔬菜水果攝取不足、飲食西化,都可能是致癌的潛在因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科學統計明顯發現,多吃蔬菜水果的村莊、部落族群的癌症發生機率較小。要預防身體發生癌症,每日攝取「5份以上」的蔬菜水果是關鍵。

閱讀更多 »
她長期鼻塞好不了  檢查發現「癌細胞」長滿鼻腔!  醫:鼻咽癌「4徵兆」別輕忽

她長期鼻塞好不了 檢查發現「癌細胞」長滿鼻腔! 醫:鼻咽癌「4徵兆」別輕忽

長期鼻塞以為是過敏,沒想到竟是罹癌前兆?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呂彥德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女性患者,因鼻塞數週而前往耳鼻喉科就醫,初診為「鼻瘜肉」後前往醫院做手術切除,卻在術後病理報告發現,原以為良性的鼻瘜肉組織竟為「癌細胞」。呂彥德醫師表示,鼻咽癌的可能致癌原因目前尚待釐清,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EB病毒」感染有關。其中在種族遺傳因素方面,華人的鼻咽癌被公認發生率最高,縱然是移居國外的華人,仍比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閱讀更多 »
患者恐顏面受損、進食困難! 頭頸癌十年「無新藥可用」 醫曝「這療法」有望打破困境

患者恐顏面受損、進食困難! 頭頸癌十年無新藥可用 醫曝「這療法」有望打破困境

台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許多國家,更是我國中壯年男性的健康殺手。據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頭頸癌發生率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名;死亡率為男性第四名,且近5年來,新發生人數不斷上升,每年有近萬人確診。朱本元理事長指出,相較於其他癌症,在免疫療法出現前,頭頸癌已有十年未有新藥、治療受限;直到去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將免疫療法列入晚期頭頸癌優先建議治療,然因我國健保尚未接軌國際,使許多患者可能負擔不起高額的醫療費用。

閱讀更多 »
她不菸不酒、作息正常仍罹癌! 「頭頸癌」3年復發率逾五成  「免疫療法」將成曙光?

她不菸不酒、作息正常仍罹癌! 「頭頸癌」3年復發率逾五成 「光免疫療法」將成曙光?

頭頸癌泛指原發於頭頸部的癌症,如口腔癌、鼻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因多數患者確診時為晚期,並且伴隨著高機率的復發與轉移,名列台灣男性癌症死因第四。據研究,局部復發或轉移是造成頭頸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患者約有20%復發率,而晚期患者復發率甚至高達50%。

閱讀更多 »
朱俐靜40歲乳癌逝世!臺灣年輕乳癌高歐美2倍?原因、症狀一次看懂

朱俐靜40歲乳癌逝世! 臺灣年輕乳癌高歐美2倍? 原因、症狀一次看懂

歌手朱俐靜傳出因乳癌逝世,享年40歲,引發各界關注乳癌年輕化。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院長鍾元強醫師受訪表示,臺灣40歲前的「年輕型乳癌」約為9%-10%,相較於歐美地區的4%-5%,比例高出近2倍。雖然年輕型乳癌佔所有乳癌比例沒有明顯變化,但年輕乳癌大多發現期數晚、病程進展快速,整體預後甚至比老年患者更不理想。

閱讀更多 »
壓力爆棚卻不自知  當心身陷「罹癌風險」!  醫師曝出現「3徵兆」要注意

壓力爆棚卻不自知 當心身陷「罹癌風險」! 醫師曝出現「3徵兆」要注意

壓力對身體的影響有多深遠?顏佐樺醫師表示,雖然未有證據顯示壓力會直接引發癌症,但已有多篇研究發現,壓力可能是引起癌症的危險因子,亦會增加癌細胞生長轉移的風險。動物實驗證實,壓力荷爾蒙與乳癌確實有相對應的關聯;此前一長期追蹤15-30年的研究指出,工作壓力較大的男性較易罹患肺癌、大腸癌、胃癌。而壓力甚至也會影響癌症治療和復原進展。

閱讀更多 »
轉移存活率不到2成!  年輕乳癌跟肥胖、久坐有關  看懂乳房異常7徵兆

轉移存活率不到2成! 年輕乳癌跟肥胖、久坐有關 看懂乳房異常7徵兆

女星朱芯儀宣布罹患乳癌,並已進展至第2-3期引發各界關心。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患病高峰期約落在45-69歲。國健署癌登資料則顯示,台灣女性乳癌近年年輕化趨勢增加,20-40歲「年輕型乳癌」佔總體乳癌人口的40%,提醒年輕女性切莫輕忽大意。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