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運動後吃澱粉不會胖?  當心吃錯胖更快!  營養師1方法突破「減重障礙」

運動後吃澱粉不會胖? 當心吃錯胖更快! 營養師1方法突破「減重障礙」

想要順利「瘦身」,正確的飲食調整與適當運動不可偏廢。嫚嫚營養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運動前後的飲食與減重效率息息相關,運動前應避免空腹超過5-6小時,並建議攝取總熱量不超過200大卡的食物,食物類型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蛋白質為輔。嫚嫚營養師建議,運動前可以吃東西,但食物總量不宜過多。在運動前1-2小時可吃固體食物;而運動前30分鐘至1小時期間,過量進食容易造成腸胃道不適,建議可改為攝取液體類食物。

閱讀更多 »
5年死亡率逼5%?  哈佛點名「心臟衰竭」7大危險徵兆  水腫、呼吸困難恐是心臟求救

5年死亡率50%? 哈佛點名「心臟衰竭」7大危險徵兆 水腫、呼吸困難恐是心臟求救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收縮功能或舒張功能變差,引起呼吸困難、水腫等症狀表現。心臟衰竭在已開發國家的盛行率約1-2%,大於70歲以上族群約有10%患有心臟衰竭。統計顯示,65歲以上因呼吸困難就醫的患者,每6人就有1人被新診斷為心臟衰竭。55歲男性一生中患有心臟衰竭比例為33%,女性則為28%。哈佛大學醫學院指出,心臟衰竭是65歲以上族群住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心臟衰竭主要有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左心室衰退」的心臟衰竭(HFrEF),左心室變大後會使心臟不夠力,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到身體其他部位。

閱讀更多 »
體脂破表元兇?  營養師點名夜市「地雷食物」警告:等於直接喝油

體脂破表元兇? 營養師點名夜市「地雷食物」警告:等於直接喝油

「瘦不下來」是許多人長久以來的煩惱,肥胖儼然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不過,關心是否肥胖,不能單純只注意身體質量數值的「BMI」,也要注意與體態、內臟脂肪有關的「體脂率」。嫚嫚營養師表示,成年人體脂肪標準通常以性別與年齡為區分。以年齡來說,可分為2個區段。以「18-29歲」的青年來說,男性標準體脂率為14-20%;女性則為17-24%。 以「30-69歲」的中老年人來說,男性標準體脂率為17-23%,女性則是20-27%。

閱讀更多 »
運動後該吃多少蛋白質?  生酮、減醣、高蛋白  想練大肌肉該用哪種「飲食法」?

運動後該吃多少蛋白質? 生酮、減醣、高蛋白 想練大肌肉該用哪種「飲食法」?

想練肌肉卻練不大?運動後該吃什麼才能攝取足夠營養素,幫助增加肌肉量?嫚嫚營養師受訪表示,如果是正在鍛鍊中的成年人,醣類每天應攝取食物總量的50-60%(減脂者可調整至40-50%);脂肪則約20-30%,蛋白質則可視飲食情況提升。嫚嫚營養師建議,運動後進行營養補充,醣類與蛋白質比例為每公斤/體重2-4克:1克左右。簡單的換算公式視,男性運動後應攝取20-30克蛋白質;女性應攝取15-20克蛋白質。良好油脂來源,較建議以Omega-3脂肪酸為主的食物。高油脂食物應避免,減少干擾身體對其他營養素吸收。

閱讀更多 »
噪音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十大癡呆風險因子快避開

噪音傷腦是真的? 丹麥研究: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十大「癡呆風險因子」快避開

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而言,往往藏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如同空氣污染已被公認與慢性病甚至癌症有關。在空污之外,歐洲將交通噪音列為影響健康的第二大風險因子。以往流行病學多將交通噪音與冠心症、肥胖、糖尿病連結,可能的生理機轉是噪音會引起一連串壓力反應,影響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釋放壓力激素。夜間噪音甚至被認為會促使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氧化壓力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改變,增加體內炎症。

閱讀更多 »
年輕人內臟脂肪太多 血管壁恐提早受損

20幾歲就有肥肚腩? 研究:年輕人內臟脂肪太多 血管壁恐「提早GG」

年紀輕輕就有「肥肚腩」?當心未來發生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別人更高!腹部肥胖被認為與內臟脂肪堆積息息相關,也是中風及心臟病高危險群。近期一項針對兒童、青少年、年輕族群的研究發現,嚴重肥胖的年輕人更容易累積內臟脂肪,動脈硬化的分數也偏高,顯示腹部脂肪可能造成青少年甚至兒童的心血管併發症。與健康體重的年輕人相比,肥胖青年的內臟脂肪明顯較多,脈波傳播速率數值也更高。在體脂肪率屬於肥胖、且體重BMI值超過標準的受試者身上,可看到內臟脂肪與脈波傳播速率呈現正相關現象。

閱讀更多 »
胃食道逆流有哪些症狀?  該如何治療?  吃胃藥有用嗎?  「2類食物」要避開

【專家問答集】胃食道逆流有哪些症狀? 該如何治療? 吃胃藥有用嗎? 「2類食物」要避開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裡的食物、胃酸、氣體或液體從胃部逆流到食道。一般人偶爾也會有逆流情形發生。會被診斷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患者,一天發生逆流的次數可能達到3、40次,並且影響生活品質、無法工作與躺著睡覺。大致而言,逆流次數多、生活受影響,是判斷胃食道逆流的指標。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為胸口悶痛、悶熱、灼熱、有胃部反流與逆流感,感覺東西會逆流到喉嚨、嘴巴。如果同時出現胸悶與胃部反流症狀,很大可能是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閱讀更多 »
冬天吃鍋、泡溫泉對心臟負荷超大?  早起運動更容易罹患心悸?  醫師:有家族史要小心「3大地雷」

冬天吃鍋、泡溫泉對心臟負荷超大? 早起運動更容易罹患心悸? 醫師:有家族史要小心「3大地雷」

國泰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陳玠宇醫師表示,火鍋大餐隱含的高熱量,會使膽固醇上升,若有家族病史,則可能進而讓血壓飆高、甚至造成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增加。除了飲食習慣不佳可能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民眾喜歡在寒流來襲時「泡湯」,沸熱的溫泉與環境氣溫溫差極大,一旦驟然起身,恐使血管在短時間內過度擴張和收縮,導致暈厥、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民眾喜歡在寒流來襲時「泡湯」,沸熱的溫泉與環境氣溫溫差極大,一旦驟然起身,恐使血管在短時間內過度擴張和收縮,導致暈厥、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民眾喜歡在寒流來襲時「泡湯」,一旦驟然起身,恐使血管在短時間內過度擴張和收縮,導致暈厥、姿勢性低血壓發生。

閱讀更多 »
糖尿病進入數位化時代應盡快打造一站式平台

糖尿病進入「數位化照護」時代 台灣卻只核准「3項軟體」? 歐洲在台商會籲:應盡快打造「一站式」平台

隨著社會型態與飲食內容轉變,慢性病照護成為國人最重要的健康議題。根據統計,全球至少有4.6億人罹患糖尿病,預估在2025年將突破7億人。台灣糖尿盛行率更高達約11.8%,超過227萬糖尿病患者,是健保支出第三高的疾病。為讓糖尿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疾病管理,協助醫療機構導入「數位方案」,國際藥廠賽諾菲在今年12月宣佈與開發「智抗糖」App的慢性病管理平台 Health2Sync 簽署授權協定。Health2Sync 表示,未來將開發「動態劑量調整」的胰島素管理數位方案。提高患者對胰島素治療的了解、加強血糖控制。

閱讀更多 »
久坐肥胖吃太好恐導致糖尿病年輕族群暴增

久坐肥胖吃太好 糖尿病年輕族群暴增? 醫師:輕忽控制後恐「後悔莫及」

近年來,由於生活習慣改變,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估計已超過200萬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系主任陳清助醫師表示,導致現代人糖尿病風險增加有兩大原因,一是飲食精緻及含糖食物攝取過多;一是運動與活動量減少,久坐等生活型態造成肥胖,肥胖又與糖尿病息息相關。陳清助醫師指出,從每四年一次的國民健康營養調查發現,無論男、女性,國人的肥胖比例皆持續增加,而四十歲以下的糖尿病年輕患者,發生率更是呈現45度斜率的上升趨勢。

閱讀更多 »
糖尿病年輕化6種壞習慣關係大

糖尿病年輕化? 6種「壞習慣」關係大! 打胰島素上癮恐洗腎? 醫師揭糖尿病「治療迷思」

久坐不動不只易胖,連糖尿病也會提早上門?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維常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指出,不良生活習慣是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之主因,諸如少動多吃、攝取過量含糖飲料等,都會讓體重增加,造成肥胖和胰島素阻抗。另外,多基因遺傳也與糖尿病有關,若有家族糖尿病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糖尿病風險則會大大升高。

閱讀更多 »
不吃早餐斷食恐嚴重低血糖

不吃早餐斷食減肥? 醫師警告:糖尿病人恐「嚴重低血糖」

上班族平日少動多吃當心體重上升!不但可能造成肥胖,還會引起「胰島素阻抗」,導致糖尿病發生。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維常醫師表示,外送、聚餐、飲酒、含糖飲料等飲食習慣,易使熱量攝取過多,導致高血糖與脂肪堆積,也是年輕人口發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陳維常醫師解釋,胰島素是身體重要的合成荷爾蒙,負責將從飲食中攝取的熱量轉化為肝醣、脂肪,並儲存在身體各處組織細胞。當熱量長期攝取過剩,過多的脂肪會堆積在肝臟,有可能形成「脂肪肝」,未來甚至會演變為肝臟硬化與肝衰竭。

閱讀更多 »